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看《长平悲歌》后的小感受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1406) |
-- 作者:爱戏之人 -- 发布时间:2009/9/13 21:54:20 -- 看《长平悲歌》后的小感受
昨天在晋城影剧院看了上党梆子历史剧〈长平悲歌〉,总体的感觉----两个字:鸡肋! 上党梆子是好东西,但得唱好。现在的梆子戏,总体表演水平不太高,让人喜欢不起来。 下面简单说几点小感受: 1 演员表演。说实话,虽说是四大名角同时上台,但表现都不是太令人满意。主角大概在体力上有些吃不消,唱腔和念白都不够讲究,不能把声音很熨贴地送到观众心槛儿上;张爱珍的唱腔还是不错的;郭孝明的表演太火了,唱腔、动作都过于火爆了——演员有激情是好的,但太过火就让人受不了;吴国华的唱和念都“尖”了些,有些刺耳。相对于老演员来说,年轻些的演员还说得过去。赵括的扮演者较好地表现出了角色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赵母的扮演者齐素珍的一段唱字正腔圆,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老演员的艺术水平不能说不高,但舞台总得有新面孔出现才行啊。如果老是老面孔,老是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上党梆子是没有希望的! 此外,主要演员配合不够默契。四大名角在配合过程中出了一些小差错。比如廉颇夫人在阻拦廉颇时,没有一下子扯住他的衣服;周成大夫在自杀时,动作过大,胡子掉了半边;周成在走向舞台左边时,宝剑差点挂着了士兵的衣服! 2 音乐唱腔。戏曲的音乐唱腔是塑造人物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惜〈长〉剧的唱腔没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感觉支离破碎,变化较少,让人听着很累,而不是美妙的艺术享受。 3 灯光运用有问题。 现在的新戏,向影视剧学习借鉴是可以的,但不能过了,“蒙太奇”手法不能用得过多。而〈长〉剧正犯了这个毛病。擂三通鼓那一场,十名左右的士卒全副武装,在灯光照耀下十分漂亮,但如果处理成“虚”的,仅用声音来表现,让观众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听觉上,效果或许会更好,何必弄那么多人、衣服和鼓呢?秦赵两个宫廷同时展现在舞台那一场,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显得乱,完全可以通过唱来交待啊,为什么非得“兴师动众”把那么多人搬在舞台上呢?戏曲是以少胜多的艺术,这两处这样处理不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吧!不过,赵括三次冒进那一场是较精彩的,赵括和廉颇进行超越空间的“对话”,处理很巧妙。 还有一个问题。演员在上下场时,灯光全暗下来是不可能的,演员的身影,观众席上看得一清二楚,不美。个人觉得,与其这样,不如传统的拉幕形式更好。特别是秦赵两个宫廷同时展现在舞台上那一场,“赵王”急匆匆提着宽大的衣服跑上王位,忙乱地把衣服扯齐整,灯光就亮了,太仓促了,太影响艺术效果了。 4 音响太吵。看人家昆曲多讲究,人家在咱这演出,音响效果极好。不是咱的锣鼓家伙吵,是咱的音响放得太吵!音响师,注意啊;剧团领导,注意啊!唱戏唱戏,音响效果极重要,搞艺术是要有严谨的精神,来不得半点都马虎的。 这一条本来放在最开头的,调整在最后了。毕竟这个问题好解决,就看领导是否重视了。
要搞一出好戏不容易,而挑毛病是最容易的事。这个道理我懂。不过,挑毛病能促使大家思考、讨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把自己的浅见发出来,等着大家的板砖。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09/9/14 12:17:47 -- 截至这次演出,《长平悲歌》搬上舞台共演出了四场,都现场看了,感觉一场比一场要成熟,本次演出最成功。演员也是如此,每一场都有新的东西发现。才四次啊,哪能那么完美无缺?相信一次比一次会越来越好。 另外,楼主说的新老演员问题,戏曲演员功夫是靠一场一场,一年一年磨砺出来的,不可急于求成,也成不了,必须得一步一步来。现场有明显的感觉:成静云、李丹、张爱珍先后开口唱,成比李功夫深,张比成功夫深,唱30年和唱20年差别是明显的。 其它感觉不到,就是现场灯光感觉不太好,不是设计不好,是控制不好。可能是灯光师还不太熟练吧,感觉和周正平亲自控制时有明显差距。 本戏谢平安导演的还是很成功的,导演有自己的思想、思维,有自己的审美观点。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09/9/14 12:30:55 -- 戏迷观众挑毛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有利于促进一台戏的改进,有利于演员自身的完善,有些问题演员自己是看不到的。但《长平悲歌》用“鸡肋”两字来评价,是太过分了!我们要在尊重演员、尊重戏曲的前提下再提意见,再交流,再提高。排一出戏,很不容易。以前不知道,一路跟着《长》剧走过来,从最初的粗排到最后的彩演,基本上各个环节都看了,每一场下来,张团长全身流汗不止,每一句唱都要推敲再推敲。再说本戏还是半成品,随着后期完美、演出熟练,相信会令大多数观众满意的。 |
-- 作者:上党青山 -- 发布时间:2009/9/14 14:53:23 -- “名家名曲”部分剧目点评 整场戏我个人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明显的漏洞俺也发现了两处.一个是周成大夫自杀时,一处是廉夫人拉廉的衣服时.唱得太少,道白太多.爱珍前边出场那个唱那叫一个绝,比上次在古矿看时强过1000多倍了.台下掌声说明了一切.保平团长好象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头上汗就没落过.赵王的唱腔有点太过女声化.周成的表演没有上次在古矿演出的时候效果好.赵母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处理方式很恰当,符合齐的表演风格.可能排演次数少吧,演员每次都站不到聚光灯下面还要通过小的调整来到位,有点影响效果.廉的小女儿的唱法真是不敢苟同,唱成歌剧风格了.发根表演得不错,以前真没注意过这个后起之秀.不知道是台词调整还是演员忘词,反正俺发现几处字幕上有的演员没有念出来.秦王赵王对唱那场显得有点苍促,赵王衣服还没整理好灯光就亮了. |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09/9/14 16:23:24 -- 这次演出那是一个字:相当紧张! 香港演出回来到北京演出连续工作半个月,天南海北的跑,一般人是真受不了,别说《长》剧舞美、灯光、服装、道具都是刚刚排练一个月就敢上演,就拿唱了几十年的老戏如果这样折腾也是受不了,亲身体验跟踪采访半个月我都累的不行! |
-- 作者:风云 -- 发布时间:2009/9/14 22:05:18 -- 我还没有机会看到《长》剧,不便说长到短,看大家说的感觉还是比较新颖,虽说是古装戏,但肯定不像原来的老戏那种风格,总的来说排一出戏,很不容易,在这里向会长和全团的演职人员道一声:辛苦了,希望有机会能看到你们的精彩演出。 |
-- 作者:长治久安 -- 发布时间:2009/9/17 22:45:06 -- 谢谢楼主,专业呀,又学习了一次。
周六晚专程去看了,第一次在剧院看四大主演的联手好戏,好看、好听,享受呀!
我不太懂戏,但认为演员的努力、付出带来的良好的整体效果,相比较一些小小的瑕疵就微不足道了。
假以时日,《长平》一剧一定可以“唱响晋城、唱响中原、唱响全国!” |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09/9/18 18:27:27 -- 唱响晋城、唱响中原、唱响全国!”的上党梆子一定好看。 |
-- 作者:上党青山 -- 发布时间:2009/9/19 11:34:42 -- 期待能达到咱们大家所希望的结果. |
-- 作者:心金地林 -- 发布时间:2009/9/19 13:00:44 -- 和前两次试演相比,总体水平最高,人物关系、剧情交待、细节处理最好的一次!很好!继续努力啊! 有一点感受,就是与开场及剧中情节的强烈冲突相比,结尾好像稍稍若了点,给人一种虎头、龙身+蛇尾的感觉,可以和赵国最终的灭亡联系起来,再悲壮些,更有启迪意义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