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段二淼简介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1595)

--  作者:小少爷
--  发布时间:2009/10/29 21:26:55
--  段二淼简介

段二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段二淼在《雁门关》中饰杨八郎

  上党梆子演员,工小生,兼演须生。山西省平顺县人。9岁随叔父段小张学戏,后拜名叫麒麟的艺人为师。13岁登台,以演《佘塘关》的杨继业、《破洪州》的杨宗保、《翠屏山》的石秀而获得声誉,从此专工小生,有“活罗成”之称。后又兼工须生。他以唱功见长,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圆,明快清晰,委婉华丽。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为出色。在《乌鸦山》、《甘泉宫》、《小宴》、《雁门关》、《长生殿》、《柳春院》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成、秦始皇、吕布、杨八郎、唐明皇、苗洪等艺术形象。30岁赴太原演出、曾获“艺满并门”之誉。抗日战争初期隐居不出。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太南胜利剧团,先后扮演了《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等角色。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胜利剧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1958年起任山西省晋东南艺术学校(后改称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校长,后兼任上党戏剧院院长。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分会委员。1963年,山西省文化局和晋东南专署文化局曾为他举办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活动。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09/10/29 23:05:27
--  
谢谢楼主发的资料!
--  作者:中年人
--  发布时间:2009/10/29 23:12:50
--  
谢谢楼主发的资料!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09/10/30 20:22:06
--  

现在好的小生演员很少,小生戏更是难得一见了……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3/12/14 10:29:49
--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行腔韵味风骚上党。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4/3/2 10:59:30
--  

段二淼老人家功劳不可没,夯实了上党梆子戏曲的基础!


--  作者:大戏高腔
--  发布时间:2014/5/3 8:23:52
--  
最近有本书,关于他的,写的很好。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4/6/10 0:03:50
--  
永远值得怀念和景仰,一个上党梆子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  作者:易居者
--  发布时间:2014/6/10 0:08:03
--  
      关于他老人家的宣传还真是少得可怜!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4/6/10 0:10:13
--  
“活罗成”段二淼(上)
时间:2012-05-30 10:33:04 来源:长治市新闻中心(长治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高雅楠 关键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段二淼与人民作家赵树理切磋戏艺

   中国的戏曲文化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而在中国有关戏曲流传中,很多地方都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剧鼻祖。据历史记载,这个李隆基在戏曲上的造诣得益于潞州。因为,他当年在潞州任过别驾。有史记载,唐玄宗为别驾倡德政之外,常与潞州名人学士饮酒赋诗,吟歌起舞。诗云:“宫里府外灯连影,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者多。”当时,唐玄宗在上党倡戏曲、好歌舞由此可见一斑。而上党梆子则是潞州戏曲的主打品牌。
  因潞州别称上党,故潞州的梆子被称作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在戏剧界颇负盛名,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剧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深受人们欢迎。说到上党梆子,有一个绕不过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段二淼,这个曾经担任过长治上党戏剧院院长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不仅以戏功深厚、演艺高超而扬名华夏,而且其爱国品格、大义精神,更令人感动和敬仰。
  段二淼(1898年~1969年),平顺县赤壁村人。他幼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9岁随叔父段小章学戏,后拜艺人麒麟为师。登台后,以演《佘塘关》的杨继业、《破洪州》的杨宗保、《翠屏山》的石秀而获得声誉,从此专攻小生,有“活罗成”之称。后又兼攻须生。他以唱功见长,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圆,明快清晰,委婉华丽。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为出色。在《乌鸦山》、《甘泉宫》、《小宴》、《雁门关》、《长生殿》、《柳春院》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成、秦始皇、吕布、杨八郎、唐明皇、苗洪等艺术形象。30岁赴太原演出,曾获“艺满并门”之誉。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太南胜利剧团,先后扮演了《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等角色。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胜利剧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1958年起任山西省晋东南艺术学校 (后改称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校长,后兼任上党戏剧院院长。
  段二淼尽管少年时备受艰辛,但他对戏曲的执著和痴迷使他的精神世界里感受到的是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他8岁时因祖母逃荒,又随叔父度日。他的叔父段小章是一个农村的戏曲爱好者,常在戏班里帮忙,因此段二淼也从小就接触了戏曲,耳濡目染,小二淼对唱戏格外钟爱。在一次到邻村看戏赶夜路返家时,段小章意外地发现小二淼竟能将当夜演出的戏名和台词一句不漏地背唱出来,于是就送他去学戏,走上了戏曲表演的道路。八、九岁时他就学会了《三审》、《桑园会》等小戏,十岁时就进了河北省涉县的天益班,后来又到黎城县的公益班,拜麒麟为师。再后来又到襄垣的鸣凤班、合意班、景义班,长子乐意班,平顺三乐班等班社学艺锻炼。十六岁时,他已经在上党剧坛走红。写戏的文约中就有了“二淼不到,扒戏价一半”的内容,可见他当时在上党戏剧界的影响之大。他十六岁那年,潞安府一位大户人家唱戏祝寿,请的是潞州的三乐班和晋城的州底剧团打对演出。州底剧团实力雄厚,台下观众如潮,占尽上风。而三乐班则相形见绌,台下冷清。东家不经意间点名让跑龙套的段二淼出场试试。谁知段二淼登台亮相,身段唱腔,频频出彩,竟倾倒观众,一炮走红,被人称为“活罗成”、“活庄王”。
  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也是段二淼将一生托付给戏曲艺术的一个方面。赵清海是泽州府的好把式,到长治来唱的次数不多。段二淼对这个机会很珍惜,只要赵清海一来,他都要去看,细心琢磨,模仿强记。那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剧本也不外传,学习全凭脑记,段二淼凭着超强的记忆,居然把当时上党梆子名角的整本戏和套路都掌握了。《清河桥》他是学赵清海的;《甘泉宫》中的身段、表演是兴盛的,唱腔却是发枝的;《闹帐》则全是发枝的;《小宴》和《访永宁》是继承土长的。《夺阿斗》中有小旺的技艺,《二子乘舟》中又有郎小喜的模式……可以说,段二淼的表演,体现的是上党梆子当时的最好演艺。因而,太行山人对他几近完美的戏艺极具崇拜,并赋以了神奇的解说,于是就有了他的家乡浊漳河沿岸流传极广的“赤壁村出了个段二淼,三年不结老南瓜”的传说。
  段二淼不仅继承前人的长处,而且善于创新和发扬光大。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他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加以改革和创新。他那柔似潺潺流水,顿如斩钉截铁的唱腔道白,优美多姿的身段,还有他继承和创新而自成一派的架子功,都展现了他在戏曲表清空艺术上深厚的造诣。
  对段二淼来说,他的人生是充实和积极的。他视戏曲艺术为自己的生命,达到了无日不练、无日不唱的痴迷状态,戏曲艺术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间艺人,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戏剧界乃至更多人的敬重,除了他精湛的戏曲表演艺术外,更多因素应该是他坚守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赵伟平)


“活罗成”段二淼(上)
时间:2012-05-30 10:33:04 来源:长治市新闻中心(长治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高雅楠 关键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段二淼与人民作家赵树理切磋戏艺

   中国的戏曲文化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而在中国有关戏曲流传中,很多地方都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剧鼻祖。据历史记载,这个李隆基在戏曲上的造诣得益于潞州。因为,他当年在潞州任过别驾。有史记载,唐玄宗为别驾倡德政之外,常与潞州名人学士饮酒赋诗,吟歌起舞。诗云:“宫里府外灯连影,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者多。”当时,唐玄宗在上党倡戏曲、好歌舞由此可见一斑。而上党梆子则是潞州戏曲的主打品牌。
  因潞州别称上党,故潞州的梆子被称作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在戏剧界颇负盛名,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剧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深受人们欢迎。说到上党梆子,有一个绕不过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段二淼,这个曾经担任过长治上党戏剧院院长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不仅以戏功深厚、演艺高超而扬名华夏,而且其爱国品格、大义精神,更令人感动和敬仰。
  段二淼(1898年~1969年),平顺县赤壁村人。他幼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9岁随叔父段小章学戏,后拜艺人麒麟为师。登台后,以演《佘塘关》的杨继业、《破洪州》的杨宗保、《翠屏山》的石秀而获得声誉,从此专攻小生,有“活罗成”之称。后又兼攻须生。他以唱功见长,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圆,明快清晰,委婉华丽。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为出色。在《乌鸦山》、《甘泉宫》、《小宴》、《雁门关》、《长生殿》、《柳春院》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成、秦始皇、吕布、杨八郎、唐明皇、苗洪等艺术形象。30岁赴太原演出,曾获“艺满并门”之誉。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太南胜利剧团,先后扮演了《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等角色。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胜利剧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1958年起任山西省晋东南艺术学校 (后改称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校长,后兼任上党戏剧院院长。
  段二淼尽管少年时备受艰辛,但他对戏曲的执著和痴迷使他的精神世界里感受到的是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他8岁时因祖母逃荒,又随叔父度日。他的叔父段小章是一个农村的戏曲爱好者,常在戏班里帮忙,因此段二淼也从小就接触了戏曲,耳濡目染,小二淼对唱戏格外钟爱。在一次到邻村看戏赶夜路返家时,段小章意外地发现小二淼竟能将当夜演出的戏名和台词一句不漏地背唱出来,于是就送他去学戏,走上了戏曲表演的道路。八、九岁时他就学会了《三审》、《桑园会》等小戏,十岁时就进了河北省涉县的天益班,后来又到黎城县的公益班,拜麒麟为师。再后来又到襄垣的鸣凤班、合意班、景义班,长子乐意班,平顺三乐班等班社学艺锻炼。十六岁时,他已经在上党剧坛走红。写戏的文约中就有了“二淼不到,扒戏价一半”的内容,可见他当时在上党戏剧界的影响之大。他十六岁那年,潞安府一位大户人家唱戏祝寿,请的是潞州的三乐班和晋城的州底剧团打对演出。州底剧团实力雄厚,台下观众如潮,占尽上风。而三乐班则相形见绌,台下冷清。东家不经意间点名让跑龙套的段二淼出场试试。谁知段二淼登台亮相,身段唱腔,频频出彩,竟倾倒观众,一炮走红,被人称为“活罗成”、“活庄王”。
  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也是段二淼将一生托付给戏曲艺术的一个方面。赵清海是泽州府的好把式,到长治来唱的次数不多。段二淼对这个机会很珍惜,只要赵清海一来,他都要去看,细心琢磨,模仿强记。那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剧本也不外传,学习全凭脑记,段二淼凭着超强的记忆,居然把当时上党梆子名角的整本戏和套路都掌握了。《清河桥》他是学赵清海的;《甘泉宫》中的身段、表演是兴盛的,唱腔却是发枝的;《闹帐》则全是发枝的;《小宴》和《访永宁》是继承土长的。《夺阿斗》中有小旺的技艺,《二子乘舟》中又有郎小喜的模式……可以说,段二淼的表演,体现的是上党梆子当时的最好演艺。因而,太行山人对他几近完美的戏艺极具崇拜,并赋以了神奇的解说,于是就有了他的家乡浊漳河沿岸流传极广的“赤壁村出了个段二淼,三年不结老南瓜”的传说。
  段二淼不仅继承前人的长处,而且善于创新和发扬光大。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他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加以改革和创新。他那柔似潺潺流水,顿如斩钉截铁的唱腔道白,优美多姿的身段,还有他继承和创新而自成一派的架子功,都展现了他在戏曲表清空艺术上深厚的造诣。
  对段二淼来说,他的人生是充实和积极的。他视戏曲艺术为自己的生命,达到了无日不练、无日不唱的痴迷状态,戏曲艺术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间艺人,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戏剧界乃至更多人的敬重,除了他精湛的戏曲表演艺术外,更多因素应该是他坚守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