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谈高平小团《程婴救孤》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1750)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2/11 12:52:38 -- 谈高平小团《程婴救孤》 上午在群里听朋友们热议“高平小团”的《程婴救孤》,呵呵,俺连戏都没看,不敢随意乱说。只是简单记录几条大家的感受。
1 音响音量过大,声音刺耳。 去年一次看戏时,虽然在露天舞台,音响声音仍大得刺耳,弄得我来回乱跑,但耳朵仍被震得难受。和朋友说起,朋友说:上党戏就是这,你要嫌刺耳,就不是上党戏迷…… 声音刺耳是剧场看戏的大忌。鲁迅当年对京剧比较反感,很大程度上缘于此。关于这一点,曾跟一位在剧团管过音响的人提过建议。但他说,“你是不知道,在剧团,领导就是要求:灯光要亮,音箱要响。如果声音不够大,就要受除罚,但声音刺耳没人会说的。”我想,这就跟晋煤集团烧暖气一个道理。每年冬天,家里都是二十五度以上,弄得人晚上睡不着觉,一冬天嘴上都起着泡,每天吃下火药。跟一从事送暖工作的朋友说起,他也说了同样的道理。
其实在剧场里,上党梆子完全可以不吵。
2 演员表演没有入戏,为演戏而演戏。演员在演唱时往往是“吼”,不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 呵呵,有朋友又要说,县级剧团嘛,挺不容易,别再挑刺了。不过我还是得说,上党梆子真是好东西,但唱戏的人基本功不扎实、表演和演唱功夫不过关、刻画人物存在问题,凭什么让我喜欢它!是上党梆子不好吗?我以为,往往是人演不好,问题在于演戏的人!
以上只是戏迷朋友的观点,我只是就大家的观点谈了我自己的一点小看法。有事先下了,以后再接着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1 12:54:11编辑过]
|
-- 作者:中年人 -- 发布时间:2011/2/11 13:01:22 -- 在露天舞台音响下面看戏是个好地方,没人占,去看戏时带点卫生纸,往耳朵里一按就好了,我拍些小视频就在那里拍,采音好。 近处看戏骑个摩托车很方便,当板凳坐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1 13:05:09编辑过]
|
-- 作者:中年人 -- 发布时间:2011/2/11 13:13:05 -- 和一个县级剧团演员聊过,他说人员不够,下场妆还换不了就又上场了,戏装换了脸妆没换,台下观众说这人死了咋又活了,市级团演四夜三白场有些演员只演一两场戏,有些浪费演员, |
-- 作者:永远并不远 -- 发布时间:2011/2/11 14:53:13 -- 一部戏演出的效果就是要让观众评价,好的不好的都应该评评。我家离那里挺远,看不上,看看戏迷们评价感觉挺好。也希望剧团的同志们经常上来看看观众的评价,把本团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观众来捧场。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2/11 18:11:02 -- 呵呵,月下抢先发了。这是我的一点小感受: 昨晚,现场看了高平小团的《程》剧,这也是第二次看该团《程》剧,感觉很不舒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作为移植剧目,移植到本地后一定要体现本地剧种的艺术特色 该剧从豫剧移来后,剧情发展基本没有变,包括最后程婴喊着公孙杵臼、韩厥将军、彩凤姑娘、孩子你们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最终在死亡定格中落幕。有了豫剧《程》剧在全国的空前影响力,该剧则略显俗套。在尊重原剧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稍作改动? 再谈唱腔,唱腔是人物情绪变化的最主要表现手段。该剧唱腔略显平谈,与主人公程婴、公主在真相大白前后的情绪变化不符。作为中国戏剧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剧中的高潮应该是“失子之后”和“十六年之后”的哭戏,前者哭别人,后者哭自己,而全剧似乎没有高潮。唱腔在表现人物情绪的同时还应该体现上党梆子唱腔的艺术特色。很显然,该剧也是走的改革腔的路子。 再谈表演,全剧一号人物是程婴,宋军亮在程婴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太假,模仿豫剧“豫西派”杰出代表李树建的痕迹太多,或者说整个程婴都是照搬的李树建。自始自终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在戏里,一直在吼,而且声嘶力竭。建议在模仿的基础上要以求突破自己。
二、音响太响、太炸,有燥音之嫌 不知是用的新音响,还是故意把音响音量调高了,估计领导回家后耳朵还在嗡嗡作响。剧场演出和露天演出的音量还是要有所区别的,不能一刀切。
似乎说的尖锐了些,但我想,对于演员自身的成长或许是有好处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1 18:19:02编辑过]
|
-- 作者:圣人刘 -- 发布时间:2011/2/13 13:13:48 -- 我们的县级剧团需要的是鼓励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2/13 18:41:26 -- 嗯,挑刺也是一种鼓励。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2/13 18:46:32 -- 咱向人家昆曲学学。这个学,不是学人家多么婉转抒情,是学人家对艺术认真、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上次上昆在晋城演出,张静娴老师特意说,他们看了咱们的折子戏之后,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特意让音响师把声音适当调高了一点。 对于咱们的剧团来说,进剧场之后,适当把声音调低一点点,很容易啊。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2/14 11:24:08 -- 《程》剧作为“凤鸣春晓”的开场戏,可能是市领导在场演员比较紧张吧,相对感觉没有第一次在乡下看演得好,乡下自然、流畅,展演做作、生硬。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2/14 20:22:22 -- 不过,反过来说,像老刘说的,县级团挺不容易的! 在挑毛病的同时,鼓励团长和演员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