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匠人呓语——传承传什么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2579)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1/5/6 22:21:32
--  匠人呓语——传承传什么
 

      最近几天,在歇工的空档,俺叼着俺的大烟袋,坐在树荫下,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传承,到底要传些什么?就像俺,一个匠人,最后到底要给徒弟们传下点什么,难不成就是锛凿斧锯,还有锤錾铫钯?那些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东西,我该给他们什么?我能给他们什么?

      《我爱上党戏》已经播到了第16期,据说现在是关心者如海,报名者如潮,上党戏在晋东南这块土地上着实火了起来,大家这么热切地关注上党戏曲,那么我们上党戏曲从业者真的应该思考一下我们上党戏曲的传承、发展了。

       艺以人传,上党梆子三百余年来,到今天还有多少是我们上党梆子自身特色的东西,三百年来,艺以人传,面对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又要把什么传给他们。

       我也常常为这个事情发愁,一来愁得是俺师傅是个不称职的师傅,没有从我师爷那里把他们那一代辉煌继承下来,俺师傅就是靠电刨电锯电锤子等这些电动工具挣碗饭吃,等我这一代,除了电刨电锯电锤子这些工具外,师爷那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也没传下来,现在我若想吃饱这碗饭,还要去找我师爷的遗作去。俺呢,俺要把什么东西传给俺徒弟呢,虽然师傅这一代断了,但是还有师爷的遗作在,还能从其中恢复些技术性、独特性的东西,俺勒勒裤带,加把劲,跺跺脚努努力,还是有些东西可以传给俺的好徒弟们的,不至于俺徒孙再骂俺这个糊涂涂的师爷。

      上面啰哩啰唆地说了一大堆俺们鲁班行内的事情,但是我想,梨园行也大概是这个道理。艺以人传,现在的师傅们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传承的问题。

      嗑磕烟灰,那么现在再返回头说说咱上党戏曲的传承问题。

      俺觉得,四百年的上党梆子,要想还能这么保持自己的特色独立特性地传承下去,还真要想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艺以人传,戏以剧传。想梨园戏、昆戏为什么成为戏曲活化石,究其原因是他们保留了一大批元明剧目,这些剧目在百年来传承的过程中,这些戏中所含的戏曲程式、戏曲曲牌等特殊的音乐形式、戏曲流传区域的民俗文化等等都包含这了具体的剧目中,把这些剧目认真地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下去,那么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也就传承了下来。

在这个文化趋于大同,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够保持一份鲜明的特色是多么不易的事情啊,有了特色,便有了赢得文化尊重的根本。

       想想咱们上党戏,在解放前曾是五花爨弄,剧目近千。解放后,剔除掉一些情节、主题思想不好的剧目,再怎么折减,就是从头折减到脚脖子上至少也应该还有二百余,但是到现在,还有多少真正的传统剧目能够传承下来,所包含在剧目中的戏曲程式、戏曲曲牌、戏曲唱腔、戏曲切末、戏曲特技还能传承下来?

       现在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噱头向国家伸手要点钱,排一些获奖戏、政治戏、广告戏,而是要在目前还健在的老艺人、老学者身上,挖掘出频临失传的戏曲文化、戏曲遗产,哪怕是作为资料保存在博物馆,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既然搭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那我们就要真正传承些正经八百的上党戏曲艺术。想到去年在沪上的“古戏薪传”戏曲展演活动,咱们上党梆子可是出尽了风头,传承的佤族头发舞,把台下的观众着实雷焦了!若是当时二张一吴三梅花到上海去,演演咱们的《三关排宴》、《雁门关》、《打金枝》等传统戏(改革过得传统戏),也应该是另一番的结果。

      说到底,戏曲传承,就是艺以人传、戏以剧传。精选一些具有鲜明上党特色的折子戏,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独特的上党戏曲元素,代代原样地心口相传,这才是留给子孙后来人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第二,上党戏曲精神要代代相传。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党戏曲的精神是什么,上党戏曲的文化精髓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的上党戏曲中保留了几百年来流传的各种戏曲艺术形式,上党罗戏,清康熙时流行于晋冀鲁豫,到清末在四省范围内独留在上党戏曲中?昆曲,从第一次在上党舞台上出现到解放前,甚至是现在,仍然有数十出经典昆曲遗留在上党戏曲范畴内?

      俺以为,上党戏曲的精神是包容的,兼收并蓄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是,上党戏曲把能借鉴与吸收的其他艺术形式都包容了进来,在对外来艺术进行筛选、吸收、转化成具有上党特色文化的同时,并将不能吸收、转化的外来艺术形式较为完整地保留在自己的艺术范畴内,丰富自己艺术的表现形式。

      目前戏曲的改革,李伯相老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改革好比吃猪肉,吃了猪肉长人肉,不能吃了猪肉长猪毛,这就不行!”改革,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过的上党梆子还应该具有浓郁的上党梆子特色,变味了,也就是吃猪肉长猪毛了,一切完蛋。

       第三,传戏还要把上党梨园的优秀传统等传承下来。上党梨园在清末民初,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斗艳争奇。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老一代艺术家们能够互相敬重、互相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驾驭能力。在卢先生的《上党戏王赵清海》的书中,以往艺人们串班演出、观摩演出、联合演出的形式多好啊,即饱了各位看官们的眼耳心念之福,又能够互相了解、互相提高,这是多么好的传统啊。俺希望这样的好传统能够在上党梨园内代代相传。

      看看日头,不早了,俺要去干活了。

      晚上还是收拾收拾俺整理师爷的《匠作则例》,也算是俺一个老匠人留给俺徒子徒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22:25:23编辑过]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1/5/6 22:43:03
--  
是呀,要保持特色才能真正传承,如果一代一个样那就不是传承了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5/7 0:39:35
--  
俺老乡真真+4,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完呢!说句实在话,《我爱上党戏》办火了,尤其上期有了独家冠名单位,相信短时期内完全能够办下去。但我认为,目前还是虚火,需要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  作者:风云
--  发布时间:2011/5/7 12:05:52
--  
上党戏的“魂”
--  作者:杏林深处
--  发布时间:2011/5/7 13:36:17
--  

目前还是虚火,需要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3:37:51编辑过]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5/7 18:00:02
--  

唉,没人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啊!

这个石匠倒思考了!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笑上几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8:00:50编辑过]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5/7 21:10:52
--  

既然搭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那我们就要真正传承些正经八百的上党戏曲艺术。想到去年在沪上的“古戏薪传”戏曲展演活动,咱们上党梆子可是出尽了风头,传承的佤族头发舞,把台下的观众着实雷焦了!若是当时二张一吴三梅花到上海去,演演咱们的《三关排宴》、《雁门关》、《打金枝》等传统戏(改革过得传统戏),也应该是另一番的结果。

 

冯说的一语中的!“佤族头发舞”是暗示《惊疯》吧?确实雷焦了,哈哈!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1/5/7 21:31:48
--  
      我说的是反话,不必非议陈,改革与继承是戏曲发展的两端,继承传统,夯实基础,探索发展,吸引观众,殊途同归,我们需要二张一吴,也需要陈,是的,上党戏曲的精神是包容的,兼收并蓄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是,上党戏曲把能借鉴与吸收的其他艺术形式都包容了进来,在对外来艺术进行筛选、吸收、转化成具有上党特色文化的同时,并将不能吸收、转化的外来艺术形式较为完整地保留在自己的艺术范畴内,丰富自己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果不需要探索,上党梆子不会是五花爨弄,剧目近千,四位梅花应该并列,我们不嫌多,而是多多益善。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1/5/7 21:34:41
--  
如果不需要探索,上党梆子是没昆梆黄罗巻五种声腔并存的。
--  作者:人面桃花
--  发布时间:2011/5/7 21:39:03
--  

说得地道!有时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