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转帖]上党落子的发展历史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2805) |
-- 作者:芦和平 -- 发布时间:2011/5/26 13:38:30 -- [转帖]上党落子的发展历史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落”或“闹戏”,源于河北省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上党落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00余出,剧本重故事情节,台词中有不少顺口溜式的句子,通俗易懂。1955年被山西省文化事业局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清道光十七至二十年,河北武安一带大旱连年,“民食草根树皮殆尽”,有一名叫喜顺的贫苦农民,逃荒至长治市黎城县,靠打短工度日,他能歌善唱,颇精武安落子。后来黎城县的一个农民在和喜顺相处中,学会了一些剧目,其后组织村民组班挑戏。开始只是打地圪圈演出,化妆和服装非常简单,乐器也只用一把二胡和打锣、小锣、小鼓等。后来的演出中逐渐在音乐唱腔上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歌舞和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黎城落子。清道光三十年前后,黎城、潞城落地的村社,都先后成立了黎城落子戏班,每个戏班约20人左右。由于直接受上党梆子戏的影响,落子班逐渐演一些大部头的剧目。清光绪十年,黎城落子一些戏班将武安落子于黎城落子的音乐唱腔进一步融合,并大胆吸收上党梆子音乐唱腔之长,并在服装、道具、表演程式以及文、武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用了大锣、大镲、老鼓以及笛子、笙等乐器,穿上和上党梆子一样的大蟒、大靠。舞台上亦出现了大小幔、长枪、大刀和全副銮驾等装置及砌末道具,这是落子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由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了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而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落子搬上舞台后,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得到发展,由于演民间小戏转变成也能演朝代大戏的剧种。光绪二十八年,艺人将蒲剧表演技巧带回上党地区,有吸收了河北梆子《三岔口》等武戏技艺,使落子戏剧目更加丰富,音乐唱腔,表演技术日臻完善,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上党多数地方及临汾、太原、芮城、永济及河北涉县、武安、河南林县,陕西延川等地。从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在黎城、潞城、壶关、长子、屯留和晋东南地区有抓班、兴胜班、平盛班等201多个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达100多个,剧种兴盛。2006年,”上党落子“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贴子已经被晋安于2011-5-26 15:49:50编辑过]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5/26 16:01:20 -- 喜欢原来的传统落子味,比如《二进宫》之类的。 |
-- 作者:礼乐 -- 发布时间:2011/5/26 20:15:02 -- 不太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