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看了又看《打金枝》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2860) |
-- 作者:晴耕雨读 -- 发布时间:2011/6/1 19:49:20 -- 看了又看《打金枝》 自从在论坛发帖求助山西与戏曲的资料以来,承蒙众位捧场,更感谢水水提供的资料。才有了下文 。关于山西与戏曲,我想了好长时间,一度想放弃。但是有太多的理由让自己一度熄灭的写作之火重新点燃。我想不外乎以下的原因,其中的任何一条我都无法拒绝: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元杂剧的四大家关、白、马、郑,其中有三位就是山西人;戏剧界梅花奖的人数全国独占鳌头,其他省市难以望其项背。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有写的冲动。 先写的当然是《打金枝》,晋剧的代表作,丁派鼻祖丁果仙老师的扛鼎之作。晋剧界“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粮”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它在山西戏剧演出市场的地位。其他的省市地方剧种也有这出戏曲,但我还是认为我们的晋剧演得最精彩,上党皮簧《打金枝》也是好上加好,尤其是《劝宫》一折更是喜煞人。嫦娥艺术团梅花版的《打金枝》更是叫好又叫座,推陈出新,老树新花。霜叶红于二月花,雏凤清于老凤声。 《打金枝》是晋剧著名的剧目,讲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皇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打金枝》又名《满床笏》,笏是封建社会官员面圣时所持象牙或竹木片制作的板子,用来记事。“满床笏”指地位煊赫,家中权贵极多,上朝所持板子叠放满满一床。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出将入相,既富贵又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子仪公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笏放在两边桌上,竟致堆满。 《打金枝》的誉满并州,闯荡京华,走进申城,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其中少不了丁派鼻祖丁果仙老师的功劳(我们上党地区的观众听众对豫剧大师常香玉可能耳熟能详,对常大师抗美援朝时捐飞机的事津津乐道,其实丁大师也参加了赴朝慰问志愿军的演出)。来看以下史料,见识一下大师的风范。 1952年,她以《打金枝》、《蝴蝶杯》等剧目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荣获政务院颁发的表演一等奖。当她站在领奖台上,双手接过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奖状、奖品时,她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周总理说:“丁果仙同志,你的唐代宗演的很成功,有机会毛主席还要看呢!”丁果仙一个劲儿地说:“我演的不好,不好……。” 周总理微笑着说:“嗳!好就是好,不好,我也不会说好。来了北京以后生活习惯吗?”丁果仙连声说:“好!好!大会给我们样样都安排的很好。”她再次握住周总理的手说:“总理,你身体好吧,山西人民问候你呢!”时隔不久,丁果仙接到通知,要她带剧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演唱《打金枝》。那晚,她早早就化好了装,躲在幕布旁东瞅西瞅,等着毛主席入场。演出中,她不时提醒自己:给毛主席演戏可不能走神,一定要集中精力。可她又难以克制自己,总想多瞅瞅毛主席。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首长走上舞台接见演职人员。毛主席亲切地握住丁果仙的手,说:“你把唐代宗演得很逼真。” 丁果仙此时的心精异常的激动和兴奋,她没有像上次那样流泪,她两眼紧紧盯住毛主席,不住地重复着:“主席您好,主席您好!” 毛主席在演员卸装后。对丁果仙说道:“《打金枝》是很有意义的戏。你演的潘代宗很有气度,有风采。唐代宗这个人虽然治国无能,却懂得干部政策,他处理家庭矛盾是有办法的。”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丁果仙主演的《打金枝》搬上了银幕。 1956年她幸福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当场为毛主席清唱了晋剧移植剧目《屈原》里的“橘颂”一段。 1965年,丁果仙在北京演出昆曲《十五贯》时,周恩来总理指名邀请她到中南海参加了戏曲推陈出新的座谈会。 以上的史实告诉我们丁大师的为人为戏,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大师的风采,正是她的呕心沥血,她的孜孜以求才使得晋剧的《打金枝》大放异彩。提及晋剧,绕不开丁果仙;提及《打金枝》,念念不忘丁果仙。 《打金枝》让我们记住三个人,其一郭子仪。沈后唱到,“多亏了李太白,搬来了郭子仪”。《新唐书 李白传》讲“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可见李白对郭子仪的知遇之恩。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如是评价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年85岁而终,子孙满堂,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60多人,后来皆为将相。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历史对郭子仪的评议:“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郭子仪私人生活十分奢侈,但上自政府,下至民间,没有一个人批评他不对,于此,郭子仪乃古往今来第一人。”有了这一完美将军的出现,使得《打金枝》更为完美。 其二,唐代宗,历史上的帝王,无论是主席笔下的“秦皇汉武”,易中天教授的流氓泼皮无赖皇帝汉高祖,盛唐气象的开拓者玄武门之变的主谋李世民,一次又一次风流下江南的乾隆,还是荒淫的商纣王、隋炀帝;不爱武装爱艺术的宋代皇帝老儿。他们留给我们印象无非是雄韬伟略,指点江山。抑或是无德无能,荒淫误国。但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的处理能力如何,我们还真不知晓。“年轻人一时火性起,不懂的轻重惹是非。你夫妻一时吵几句,不该将父王的江山提。虽然年幼不明理,也不该任性把君欺。按大礼本该申法纪,又恐怕冷淡了老臣郭子仪。倒不如成全君臣义,儿女的闲言不用提。”感谢《打金枝》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唐代宗的为人,让我们从生活侧面了解到帝王的一面。正如主席评价“唐代宗这个人虽然治国无能,却懂得干部政策,他处理家庭矛盾是有办法的。” 其三,开明贤惠的沈后,我们上党二簧《打金枝》,张老师刚唱过,大家刚听过。纪念梆子300年时高玉林老师唱得婉转动听。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劝驸马你休发少年的脾气,国母我爱女儿更疼女婿。我女儿不拜寿是她无有理,你不该吃酒带醉怒气冲冲进的宫去招惹是非。公主自幼长宫里,从小与我不分离。娇惯成性不明理,我与你父皇说重了她还不依。我养的女儿不成器,驸马你担待这一回。常言道当面教训子,背地里无人再教妻。你让她来她让你,免了多少闲是非。国母我讲话都为你,愿你们相亲相爱和和气气到白眉。劝把男来再劝女,不肖的蠢才听仔细。假如你父皇寿诞期,驸马不来你依不依?手压胸想情理,你何不将人比你自己?你虽然是个帝王的女,嫁到民间是民妻。从今向后要留意,赔情认错不为低。国母我嘱咐你牢牢谨记,从今后夫妻二人和和美美。数说闺女劝女婿,尘世上家家户户一样的。让他们施个和睦礼,哪有个国母不爱女婿。”都说女孩是爸妈的心尖尖,为母亲的哪能不爱惜自己的心头肉,从沈后对升平公主的惯养就可见一斑。但是,聪明的沈后也明白“一个女婿半个儿”的朴素道理。先以长者的身份劝驸马爱婿,再毫不客气地责备“小棉袄”,你听是“蠢才”。深明大义的沈后丝毫不亚于唐初的长孙皇后。沈后可真不象现在有的丈母娘( 一帖戏言,中国的房价为何这么高?答一,政府调控不给力;答二,房地产开发商心黑;答三,丈母娘推波助澜)。 《打金枝》让我记住这四个人,这四个人让我一看再看《打金枝》,就像看《锁麟囊》一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 19:56:28编辑过]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6/3 9:37:57 -- 《打金枝》,具有山西浓郁地方特色的一出剧目。 |
-- 作者:晴耕雨读 -- 发布时间:2011/6/4 12:21:48 --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1-6-3 9:37:57的发言:
《打金枝》,具有山西浓郁地方特色的一出剧目。 呵呵 |
-- 作者:岂曰无衣 -- 发布时间:2011/6/9 9:21:21 -- 打金枝确实是好戏,不过说梅花版打金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真的不敢苟同,那纯粹是糟蹋经典,改得一塌糊涂,流行元素的加入就像是油里掺水一样,两张皮 |
-- 作者:晴耕雨读 -- 发布时间:2011/6/9 13:44:34 -- 以下是引用岂曰无衣在2011-6-9 9:21:21的发言:
打金枝确实是好戏,不过说梅花版打金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真的不敢苟同,那纯粹是糟蹋经典,改得一塌糊涂,流行元素的加入就像是油里掺水一样,两张皮 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遗憾艺术。艺术就需要在传承中改革,在改革中传承。 戏曲面对市场的挑战,再不可裹足不前,文化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戏曲怎能偏安一隅。 要说“糟蹋”确实言重了,不也在改革上党声腔么?只是一个审美定势的问题。
|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6/10 19:10:58 -- 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更需尺度,不遵循艺术规律的改革要不得。 |
-- 作者:礼乐 -- 发布时间:2011/6/21 20:20:01 -- 没看过。。。。。。。。 |
-- 作者:清风荷 -- 发布时间:2011/7/3 19:28:31 -- 长梆现在也在常演这出戏,可惜沈后一角有点逊色 |
-- 作者:马莉 -- 发布时间:2011/7/14 12:55:54 -- 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更需尺度,不遵循艺术规律的改革要不得。 非常赞同水水的看法,可是就是有好多人掌握不好这个度,过犹不及。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7/15 10:26:01 -- 以下是引用岂曰无衣在2011-6-9 9:21:21的发言:
打金枝确实是好戏,不过说梅花版打金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真的不敢苟同,那纯粹是糟蹋经典,改得一塌糊涂,流行元素的加入就像是油里掺水一样,两张皮 呵呵,一个晴耕雨读,一个岂曰无衣,听这两位的名字,嘿,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俩人观点相左了,就有好戏看了。接下来,各抒己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