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关于戏曲的思维碎片(14))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3574)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9/4 22:02:47
--  关于戏曲的思维碎片(14))

 

         今天在网上下载了李金土老人主演的两个折子戏《刺宗》和《杀狗劝妻》,大略看了一遍,便有了一些强烈的感受。

        1  如今舞台上的上党梆子,丢了一半的魂!

        我曾经以为,上党梆子是一个只注重“唱”、不注重“演”的剧种。随着自己对上党戏历史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老艺们自有他们的一套表演体系,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觉得这套东西“不高明”,而轻易把它丢掉了。如今,老艺人的录像资料更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上党戏在表演上确是自成体系的。

         如今,上党梆子在音乐唱腔上的发展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道白更易懂了、吐字发声更规范了,音乐唱腔更美了,这方面的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我们在表演方面和其它剧种相比,的确存在差距。

        音乐唱腔对于一个戏曲剧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只注重唱腔而表演方面太弱,戏就不好看了。如今,我们看上党梆子总觉得不过瘾,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的戏仅仅是唱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 

         2   我们的艺校在培养学生时要以传统经典剧目为范本。

       上党戏的传承在很大问题的,比如艺校艺校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上教学剧目时,随意性很大,甚至往往是移植剧目。个人以为,艺校的教学剧目应当是代表全剧种表演特色的经典剧目或折子戏。有了这个底子,可适当再排演其它剧目或移植剧目。

       那天跟一些老艺人聊天,向他们请教了一个问题:我们上党戏有哪些精彩的折子戏?结果老人们以行当分类,列出了几个精彩的折子,其中就有《刺宗》和《杀狗劝妻》。以现在的眼光看,泽州县团在九十年代初的录相效果要差一些,但经过加工,这些剧目作为教学剧目是完全可以的。

         3    我是一个“改良派”。

          作为一个上党梆子戏迷,我曾是一个“改革派”;有一些戏迷,大致可以称为“保守派”;而如今的我,是一个“改良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党梆子经历了一个“改革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看来,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肯定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新编历史剧,在省城甚至北京演出时取得圆满成功、如今仍留在舞台上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些改革剧目频频获奖,但在最为活跃的乡下舞台上,每天上演的仍是一些老剧目,这一现象,说明上党梆子的“改革”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个人,我是比较喜欢这一阶段某些新创剧目的;但理性地思考之后,我觉得,我们的上党梆子在创新之路上,还是走得稳妥些好。从这一点上说,我的确是一个“改良派”。

 

        

          看过两段录相后的感触并不止这些,有时间俺会继续谈点看法——比如上党戏的演唱和表演风格等问题——和大家交流。         


--  作者:夕阳红
--  发布时间:2011/9/5 7:52:02
--  
剧本是基礎,表演是关键。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1/9/5 9:08:42
--  
   是啊,上党戏曲丢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9/5 9:28:03
--  
现在的上党戏,“芝麻”和“西瓜”都丢了。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1/9/5 10:06:35
--  
   作为戏迷,我们对上党戏曲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可有关部门的领导是怎么想的?他们会拿出具体的举措找回失去的经典吗?反正我是不抱幻想,看来传承也只是个口号,只是我们戏迷的一厢情愿,要想有所改观,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或者说是泡影。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1/9/5 10:37:29
--  
戏曲基本功谁还在炼?四功五法谁人全部掌握?何谈未来?
--  作者:草原之子
--  发布时间:2011/9/5 15:35:42
--  

记得小时候看戏时,剧中的武戏都特别的好,几米远扔刀进鞘,真的是精彩,但是现在看不到了。


--  作者:山石
--  发布时间:2011/9/5 17:16:53
--  

           同意月下观点,大部分演员戏路到位,身法不足,面部表情差,练功少的原因。确实需要挖凿一些传统的东西。比如叫嗓子,现在有了胸麦,不叫嗓子唱不出韵味。曾记得王宝莲老师说她师傅阎发生带徒弟,一招一式要求很严,如在舞台上表演饮酒,必须让观众看到你的喉头动一下才行。吴国华老师她们这一代是吃过苦的,抬花轿真是精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5 17:18:45编辑过]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1/9/5 21:05:52
--  
很喜欢《刺宗》中杨八郎的“对眼”,现在舞台上看不到了。还有,肖银宗的头饰,也很有个性。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9/5 22:14:31
--  
        若只看表面,这个戏确实“一般化”,但若细细看一下,懂戏之人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宝贝,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