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讨论]一出戏一个人与一个人一个角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421)

--  作者:唐风
--  发布时间:2009/4/28 11:48:14
--  [讨论]一出戏一个人与一个人一个角

这几天,因为上不了网,关于戏曲想了很多。其间,有上党梆子,也有兄弟剧种,有历史人物,也有名家名角,但始终在考虑的问题核心就是名角、历史或戏曲人物、剧目的关系。

首先想到的是越调大师申凤梅,终其一生,舞台奔波数十春秋,享有了“活诸葛”的美誉,虽然她一生从十一岁学戏到十四岁登台,演过角色不计其数,但最让观众不能忘记的是她的诸葛亮,作为后生晚辈,我始终无缘现场观看过申老的现场演出,但就其光盘的越调大戏却是看了又看,百看不厌!申老的成名固然与其演技、唱腔等有关,但与其一生多演诸葛亮却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可见,一个演员如果能终其一生演一个角色的系列剧目的话,是很容易就能树立自己的形象的,也极容易让观众久久难忘!

其次想到的是曲剧大师海连池,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知道海连池,反正我知道海老是从曲剧《卷席筒》才知道的,海老先生从《卷席筒》走向全国,既扬了自己的名,也让曲剧轰动全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剧种从此名扬海内外,应该是海连池发扬了曲剧,是《卷席筒》铺就了海老的成名之路,继《卷席筒》之后,《卷席筒后传》又由海老出演,海老从此享有了“小苍娃”的代号!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上党梆子,张爱珍老师从早年的《皮秀英打虎》到后来的《杀妻》,不能说张爱珍老师演的不成功,在观众中的印象也颇深,但“打虎”之后,皮氏秀英便没有了音讯,一“杀”之后王氏玉莲也消声匿迹,我一直在想:兄弟剧种的演员既然可以与剧目或人物相互依存成实现共赢,为什么我们的上党梆子就不能走这条路呢?如果我们有编剧为《皮秀英打虎》编个后传,还以皮氏为主角,还由张爱珍老师主演,相信成功率是很高的!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09/4/28 12:44:03
--  

作为家喻户晓的名角(戏、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具备一付特别的嗓音。

申凤梅、海连沲、牛得草、唐喜成、刘欢、李娜、邓丽君等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09/4/28 12:46:30
--  

首先嗓子没有特点是出不了名的

上党梆子我认为郑法根就有特点


--  作者:唐风
--  发布时间:2009/4/28 12:56:45
--  

晋安所列名家,别人不知,豫剧名家唐喜成却是略知一二。

据豫剧戏迷传言:唐喜成始于唱旦角,多年默默而无名,后因嗓子损坏又难以割舍豫剧,遂结合损坏后的嗓子练习发声,终自成一派,其弟子遍布中原,戏迷学唱者更是遍及全国!可见嗓子好是一种福气,而嗓子中途损坏也是一次机遇,关键在于演员自身能否创新!

再说说牛得草,至于牛在《七品芝麻官》之前在河南享有多大盛名,我是不知道的,但自从《七品芝麻官》之后,牛老真“牛”了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也是一个人物造就了一个名角的范例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8 12:57:31编辑过]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09/4/28 18:57:12
--  
一“杀”之后王氏玉莲也消声匿迹,……这话俺不同意,呵呵
--  作者:圣人刘
--  发布时间:2009/4/28 20:05:53
--  
张的玉联是好听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09/4/28 20:18:49
--  

主题之说偶有同感,一戏一人一角,非上党梆子所独有,上海京剧院尚长的《廉吏于成龙》,龙江剧白淑贤的《木兰从军》,裴艳玲的《夜奔》之后鲜有传人,何足挂齿我们上党梆子的小戏呢?关键在于行业从业人员为自己的发展而奋勇当先,我们的上党梆子才能 有发展阶段的机会。


--  作者:圣人刘
--  发布时间:2009/4/29 6:35:40
--  

说实在的,我不太赞成一人一角,那难模仿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09/5/1 20:34:17
--  
关键是后来人的上进心……
--  作者:雪绽梅花
--  发布时间:2009/5/3 13:39:03
--  

呵呵  说的都好   一人创一角   再由其他人改  精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