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关于赞同开发保护戏祖文化修复“开元宫”的呼声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4378)

--  作者:雨后山林
--  发布时间:2012/2/3 14:09:33
--  关于赞同开发保护戏祖文化修复“开元宫”的呼声


                           关于赞同开发保护戏祖文化修复“开元宫”的呼声


  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11年春天,李寨乡党委政府用敏锐的眼光建起了一座千古石碑楼,盎然矗立在李寨村的十字路入口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抗风冒雨、独树一帜,堪称“发展丰碑”。不仅给李寨的风光旅游增添了一大景观,而且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加了亮点。牌楼正面由晋城市书法名家白扶疏先生题写的楹联,上联是“沁曲奇观天成胜境”,下联为“开元祖庙艺启梨园”。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概括了李寨乡的两大优势,揭示了蕴藏在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指明了改革发展的博大空间和展示平台。是具有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上党戏的发源地。
  戏曲事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戏曲形式的宣传鼓动,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觉醒。从古到今,事物的客观规律表明,没有一件事情不是通过总结经验,去伪存真,吸收新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新觉悟,理论创新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名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11年元月,李寨乡党委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就研究讨论过,如何发展壮大旅游业,如何开发保护戏祖文化这个课题。并着手对戏祖文化的调查。主要内容由:


                                                           戏祖文化的起源


  任何事物,不知道过去,就不能正确面对现实,也不能继往开来。要说戏曲文化的起源还必须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相传,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执政时,梦见上过月宫,在嫦娥等神灵的指点下,凭着自己精通音律的能力,把原宫廷舞曲逐渐演变为戏曲。他酷爱戏曲,不仅招见民间艺人唱,而且他自己也参与唱。他把教练宫廷艺人的地方叫做“梨园”。为戏剧开创了先河。后人把戏班称作“梨园”,艺人称为“梨园子弟”。
  戏曲自唐宋兴起後,经过“五代十国”战乱,已走向很长时间的“低谷”,元明时期,恢复的也不平衡,此起彼伏,断断续续。直至清康乾盛世,戏曲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由愚昧逐渐走向文明,用信仰凝聚力量。十七世纪初,戏剧界有人追溯历史,才把李隆基(唐明皇)奉为戏曲的“祖师爷”给他重修宫殿、敬奉为“神仙”。把敬奉他的地方用“开元”年号(713—742)取名为“开元宫”。艺人们把它作为圣地信仰和崇拜。使戏曲不断发展壮大。


                                                       “梨园之乡”望城头

 
  望头村,原名望聖头,远能望到阳城的圣王坪;后改为望城头,近能望到周村、北留、润城;现简称望头,海拔1022米,站的高望的远。位于李寨乡以北一公里。管辖地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还留存宋代兵寨遗址一处,约一万平方米。
  据传说和地域佐证,在清朝光绪三年以前,望头村住着上千户,人口约四千多。光唱戏这一行当就有三百多人。其特点是:兴戏的年代早,唱戏的人员多,延续的时间长,戏迷的人员广。据现有舞台题壁记载,望头村在嘉庆十五年(1810)有两个戏班(恒顺班、文顺班);道光年间有六个戏班(永和班、泰顺班、兴胜班、三晋班、长春班、拾城班);同治时有一个(鸣盛班);光绪时有一个(复源班);光绪三年因连年荒旱,望头村连饿死带逃荒到外地,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但唱戏班没有断了香火,宣统时仍保留了一个班(复盛班);民国时已增加到四个戏班(琐锁戏、毛德会戏、牤牤戏、圭圭戏)。据该村1987年在世的老艺人郭金土、翟文全、翟存保、陈小要等十多人回忆,望头村“梨园世家”就有29户,历史较有名气的演员就有一百二十五人。有人说:望头村兴戏的班子多,唱戏的行当全,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有,连出三班戏,不到外地请把式。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他们流动唱戏教戏走遍上党大地。民国前后,以教戏谋生的就有二十多人。到处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由此证明,泽州是上党戏的发源地,望头村就是“梨园之乡”。

 

                                                    创建在望头村的“开元宫”


  “开元宫”创建在望头村,与其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过去,从河南沁阳至山西翼城有一条古驿道(青石大路)通过该村,人担牲口驮运输物资川流不息,对通往各省内外交流比较繁荣。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即:“秋(泉)罗(泉)李寨望聖头,不是唱戏就是赶牲口”。由此可见,这一带人们,除了种地以外,把唱戏和运输当做谋生的一种职业。
  清康乾至道光年间,正是戏曲兴盛时期,据碑记考证,在望头建的“开元宫”始建于道光甲申年(1824年),重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是全国仅有的三座“开元宫”之一。它的建成标志着上党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民国二年(1913)上党艺人施钱,对“开元宫”重新精装神像,整修房屋,描绘壁画,使之焕然一新,艺人四方云集,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在宫门外高搭彩楼,由名伶赵清海(群孩)领着“三乐意班”献演三天,每天上午艺人川流不息,在唐明皇塑像前献贡品、唱神戏,夜里还在“姜沟滩”大放焰火,百姓们欢心鼓舞,沉浸在幸福之中。
  此后,由望头艺人郭发卿看守,一切生活费用由各戏班支付。望头的名艺人按年份执事,主持有关祭奠活动事项。每过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所在地的唱戏之户都要到“开元宫”敬神。州五处(晋、高、阳、陵、沁)府八县(潞安八县),每年正月初六至十六,都要到“开元宫”祭拜“祖师爷”,以保一年演初顺利诸事如意。并把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唐明皇的生日)定为搁班日,已定合同到此为止。来年从此开始。可见,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已成为当时艺人们的精神支柱。


                                                         圭圭戏的历史作用


  望头村“梨园世家”第四代传人郭圭圭先生,对戏剧业务精通,掌鼓板艺术高超,有组织能力,他住的戏班多,当掌班的时间长,所带徒弟也多于他人。在晋城和阳城一带声誉很高。民国22年(1933),他和其大哥郭科科(唱大花脸)、弟弟郭宿圭(拉头把)兄弟三人,汇集南道岭(秋泉、李寨、望城头一带)艺人,在“开元宫”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上党宫调剧团,郭圭圭任团长。俗称“圭圭戏”。1943年3月16日,晋城解放,同年6月,六区(周村)政府把“圭圭戏”收编为共产党领导,改名为“民乐剧团”。由区政委梁广霖主持在下町村进行培训,又吸收了一部分新演员。这些人都是贫困农民出身,积极投身于革命。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适应新的形势,新编了古装历史剧《黄巢起义》联两本,《李闯王进北京》《退北京》联两本戏;又排练了革命现代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下乡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
  后来,到阳城、沁水巡回演出,引起了行署领导的重视,1949年干部南下,行署撤回省里,把剧团又交回晋城县领导。原晋城县“民乐剧团”的前身就是“圭圭戏”改编而成,它在战争年代,同敌人斗智斗勇、不屈不挠、保全了剧团的文化遗产,保住了人才、剧本、道具、行头、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望头村的业余剧团


   望头村由于受前辈老艺人的熏陶,男女老少都爱唱戏。田间地头,随便可以唱一段上党戏。解放初期,1946年就组织起业余剧团,团长由翟兴发担任,副团长由郭守文、郭林虎、翟德水担任,因为没有行头,主要是演文明戏(现代戏)。主要剧目有《抗击日寇》、《军民一家》、《做军鞋》、《打春桃》、《新结婚》等,都是自编自演。主要演员有翟德水、郭林虎、郭守文、翟兴发、郭小虎、王生孩等,妇女演员第一次登上舞台有李碧转、秦小棉、安竹秀、翟稳秀等。这些新节目对当时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起了很大作用。
   1954年又重新整顿和加强了村里的业余剧团,由秦正斌为团长,冯大旺为指导员、退休老艺人郭金土、安大保、翟存宝、郭乾保等为教练,村里又置买了行头,添了三四个大衣箱,这样就可以演传统大戏。演出剧目,主要有《雁门关》《乾坤带》《珍珠塔》《黄鹤楼》《双挂印》《乌鸦山》《访永宁》等三十多出。文化革命时,又排出了《红灯记》《沙家滨》《朝阳沟》《社长的女儿》《柳树坪》等十多出现代剧。主要演员有徐银朱、郭群富、翟黑丑、冯福元、安粉云、焦坤耐、李葱梅、郭贤贤、郭积善、郭究迷等,全团人数达50多人,活动地区以本地为中心,曾赴周村、城关、钟家庄、金村、河西和阳城北留、润成、河南获嘉等地演出。对繁荣农村文化起了典范。


                                                      传艺河北永年山东菏泽


  清咸丰年间,望头村艺人田书德带了十几个演员,到河北永年、磁县、鸡泽、邯郸一带,以唱戏教戏谋生,创出了一批西调剧团。田书德是西调剧团创世人之一,一生无妻室儿女,在河北传艺四十多年,最后在鸡泽县东孔堡“打小班”时逝世。死后,埋在该村的“官地”。给他立了一块墓碑,写有“泽州府望城头村戏祖田书德之墓及中华民国七年”字样。
  1963年3月8日,永年县西调剧团回山西走娘家时,到田书德先生的故乡进行了访亲慰问演出。此后,又邀请名演员郭胖胖(望头籍)到西调剧团教戏,她带了四个人,在那里住了五个月,排了《三关排宴》《皮秀英打虎》《雕令箭》《打渔杀家》等。在唱腔和板式上进行改革,他们和西调演员同台演出,进一步丰富了西调演员的演技水平。
 1984年永年县西调剧团又到望头村演出过一次,两次均到“开元宫”进行了祭拜,互赠了镜匾和锦旗。西调剧团的镜上写有“当年传艺山崖,清歌妙舞放新弦,济南播下泽剧种,河北盛开西调花”。望头村赠送的锦旗上写有“千里迢迢探师乡,竭诚表演情意长;青出于蓝盛于蓝,文艺战线放红光”。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光绪三年,望头艺人徐群狗先生带着几个徒弟到山东曹州(今菏泽市)以唱戏教戏谋生,演变出现在山东“枣梆剧团”。1963年至1986年,枣梆剧团曾四次到望头村慰问演出。他们在“开元宫”祭拜祖师爷时,在碑记上找到了师傅的名字。获悉徐家四代唱戏。第一代就是徐群狗先生(唱生角);第二代是两个儿子,老大徐秋喜(小旦),老二徐双喜(小生);第三代是徐保全(二花脸);第四代是徐银珠(先小旦后改生角)。当时此人健在,双方进行过多次接触,亲密交流,他是当地群众最喜欢的优秀演员。
    1983年,望头村为迎接枣梆第三次来访演出,特地整修了舞台,邀请了厨师、演员驻地派了招待员。学校的学生手持鲜花,排列村口,群众夹道欢迎。枣梆人员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整队步入“老家”,比以前两次更加热情。演出期间,他们还到徐家墓地祭拜了师傅徐群狗先生。临别时,村里给剧团和演员赠送了纪念品;剧团把一些旧行头及灯具支援给望头业余剧团,他们还向政府申请了两个编制名额在望头招用两名青年在团工作,向当地政府申请了指标,转为正式工,现在仍在那里工作。
    由于枣梆剧团发展较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周总理给他们颁发过一辆大轿车。1984年在北京汇演时,文化部奖给他们“天下第一团”的锦旗,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剧种。他们虽有这些荣誉,但他们从未忘掉过其祖宗的传播。1986年3月17日又回老家慰问演出。除演出外,全体演职员还在“老家”的土地上,每人亲手栽下两株山楂树,以表对“梨园之乡”的怀念。最近两年枣梆剧团的领导还亲自到望头慰问,要求回访演出,但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愿。


                                                           


--  作者:雨后山林
--  发布时间:2012/2/3 14:15:15
--  


                                                        李寨乡历来唱戏的名伶


   李寨村:刘雅斗(旦角)、宋银洲(须生)、宋和和(须生)
   望头村 唱须生的有:郭王宝、翟根印、冯喜江。唱旦角的有 翟宿州、冯根喜、安保保、翟全喜、郭补州、冯水圪卢。
   西冯沟村:茹补补(须生),陈喜科(二净),茹小瑞(大净)
   南岭上村:宋天炉(小生)
   底道街村:原小红(大净)
   坚水村:段发荣(旦角)参加过省二届汇演、段富昌(须生)。
   大井村:霍银洲(须生)
   高会村:宋富昌(老旦)
   李河村:李盛洲(小生)、李小生(刀马旦)、李刚刚(小旦)。
   曾留在民乐剧团唱戏的名人有李寨村段芳卿(旦角),望头村郭金土(老生),冯保保(小旦)、翟文全(丑角)参加过省二届汇演,郭乾保(老生)、郭科科(大净)、郭林虎(二净)、冯江河(丑角)。音乐名人有郭圭圭、郭宿圭、陈小要、郭双科、焦全喜。大井村的赵永亮(旦角)参加过省二届汇演。西冯沟村茹保江(大净)、陈兰珠(小生)、陈喜珠(二净),曾任民乐剧团副团长。
    建国前后参加民乐剧团的青年演员有:望头村的翟发囤(武生),郭彩彩(旦角)获省汇演一等奖;郭胖胖(旦角)国家二级演员,获省汇演一等奖,上党戏剧功臣;李小有(小生)获省汇演一等奖;冯小女(旦角);罗泉村的王改焕(旦角);坚水村的张石要(丑角)。这些人现在已趋于老年,后继人才匮乏。


                                                          调查后的思路与举措


   通过调查,乡领导认为,戏祖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事迹集中表现在“开元宫”,它的建筑和设施虽然在“文革”以“四旧”破坏,但它的核心价值仍保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信仰和精神支柱。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事实表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历史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对此负责。如果现在不抢救,后果不堪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人们相继去世,戏祖文化濒临灭迹,对后人留下的困难就越来越大。势在必行,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为此,乡政府以“开元宫”为主线写了调查报告,并以乡政府李政宇【2011】16号文件,向县政府写了请示,这样做可收到两个好的效果:一是从纵向看,通过传承戏祖文化,可以增加戏剧界的软实力,由本市延伸到周边省市,向深层次发展,向规模型壮大。二是从横向看,如果能打造成一个民族文化品牌,可以向旅游产业发展。向周边景点对接:东有冶底岱庙,西有乾堂烈士陵,南有李寨新农村建设和千年石牌楼,陟椒的三教堂和刘氏民居,西尧的党教基地,土岺的革命纪念馆,高会的中国第一湾,正圪脑的水上漂,西龙的黑龙洞以及九女仙湖等,形成一个旅游链条,对李寨风光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广大群众意愿的反应


   “梨园之乡”的戏祖文化,历来被上级有关人士所关注。早在晋城县时,原文化局副局长李近义同志,曾多次在基层深入调查,索取了大量证据。并以“梨园之乡望城头”命题,在《吐月》杂志连载文章,进行呼吁。晋城市成立后,1989年上党戏剧院院长张仁义带领著名演员张爱珍、吴国华等人从长治来到晋城,特地叫上郭胖胖到望头村实地考察,对修复“开元宫”提出过几套方案。并写出了“倡议书”,回去以后,张院长还做了预算。后因张院长和望头村支书郭志魁相继去世,此事未能如愿。最近几年,省协会、县文联也都亲自考察,但都没收到实际效果。
   2011年年初,乡政府在“十二五”规划时,把把开发戏祖文化列入议事日程,不仅把主题写在石牌楼上,而且着手调查,进行规划,足以看出乡领导的远见卓识,广大群众非常拥护。他们说:“开元宫”始建、重建、装修,几经风霜,老前辈艺人把它保留完好。只是文革破坏後失修,深感遗憾!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过去要好的多,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恢复起来。
   “开元宫”是戏祖文化的载体,它集中反映了戏祖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内在潜力较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开发项目,根据乡里的请求,大体可作出一些设想。它的方位还依据原来坐西朝东,地方已选好。
    西面仍以古式为基调,有宫殿和配殿。塑像以唐明皇为主,适当配置衬托,壁画还以“长生殿”为宿影。
    北面要把原来房子造成一个戏剧史展览馆,把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及历代著名艺人记录下来,把业绩展现给后人,使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艺术的传承人。
     南面建一个舞台,除供给祭祖演出外,要举办一个戏剧培训班,趁着“梨园之乡”的老艺人郭彩彩、郭胖胖、李小有、翟发国等还健在,可以把愿意学艺的人集中培训,把戏剧艺术传承给下一代。
     东面是门楼,上边仍刻上“开元宫”三个大字,两边可建成办公和生活区,周围可绿化为自然景观,休闲之地。
     如果能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就可吸引上党地区及周边省市戏剧界及戏迷们前来旅游祭祖,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变,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保护戏祖文化,修复“开元宫”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一个乡的力量,显然很不够,必须县以上政府来主导,戏剧界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希望市、县主管部门能派专家论证,批准立项,作出方案,付诸实施。
     对于资金问题,我们认为,现在市场经济门路较广,上级政府投入,地方政府资助,招商引资,团体赞助,名人赞助,民间捐助等。人民靠我们去组织,困难靠组织起人民去克服。只要政府主导,一切困难均可解决,关键是一个“干”字。
     党的***六次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乐免费和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文化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我们坚信,只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政府主导,上下一致,协作各方去干,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李寨乡抢救戏祖文化促进会
                                                                   
                                                                                                                           会长  郭乃兴

                                                                             
                                                                                                                      2011年12月25日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2/2/3 15:37:41
--  

我们也希望开元宫早日得到妥善的维修与保护!

把上党梆子做强做大,成为上党地区真正的文化名片!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2/3 15:38:00
--  
好事,绝对的好事!希望能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开发、修复方案,并付诸实施。
--  作者:山石
--  发布时间:2012/2/3 17:09:17
--  
     支持郭乃兴会长!“修桥补路,兴学建庙,为人善事!”期望能够先申报,后加大宣传力度,然后分步骤实施。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3 19:02:02
--  
还没去过望头村,有时间去看看。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2/3 20:13:00
--  
以下是引用晋安在2012-2-3 19:02:02的发言:
还没去过望头村,有时间去看看。

可以先打听一下或去踩下点,如果有参观条件的话,春天暖和了,可以和村里联合组织戏迷们去转转、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3 20:13:44编辑过]

--  作者:山石
--  发布时间:2012/2/3 23:03:18
--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2-2-3 20:13:00的发言:

可以先打听一下或去踩下点,如果有参观条件的话,春天暖和了,可以和村里联合组织戏迷们去转转、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3 20:13:44编辑过]

       确实需要组织几个人,戏协牵头,到望头村,四义太和寨,青莲寺(鸣凤班碑),高平万亿班地址等地方作个调查。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3 23:08:58
--  
年前望头村的几个老年人来找过我,想联系去他们村搞一次活动并邀请西调和枣梆剧团的人一起搞,因时间太紧也忙,所以我说过了年再说。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2/4 20:51:13
--  

真是好事啊!有时间协会一定要组织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