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建议]“上党梆子”恢复原名“上党宫调”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4468) |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13 12:13:31 -- [建议]“上党梆子”恢复原名“上党宫调” 现在全国的剧种到处都叫梆子,而“上党梆子”原名“上党宫调”更有历史意义,所以我认为恢复原名为好。 1934年定名“上党宫调”,1957年更名“上党梆子”。 |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2/2/13 12:31:05 -- 谨慎的表示支持和赞同! |
-- 作者:兴全散人 -- 发布时间:2012/2/13 13:09:27 -- 更名不是目的,恢复才是初衷。希望"昆、梆、罗、卷、簧"再现辉煌。 |
-- 作者:清风荷 -- 发布时间:2012/2/13 13:17:14 -- 估计不太好,老百姓都已经熟悉现在的名字了 |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13 13:19:19 -- 本来“上党宫调”才可以包括“昆、梆、罗、卷、簧” “上党梆子”只能算其一“梆” |
-- 作者:晋和 -- 发布时间:2012/2/13 13:25:25 -- (北宋泽州(今山西晋城) 艺人孔三传,是古代韵律宫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在其早年的艺术生涯和成名后一直活跃在大阳镇。他在实践中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以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演唱起来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其创造的宫调对当时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性发展,不仅在当时北方的学艺界有很高的声誉,而县在京都汴梁及宫廷演出也极负盛名,他对元代杂剧的兴起和中国曲艺及戏剧的繁荣,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根据以上事实,支持楼主,恢复上党宫调名称恰如其分! |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2/2/13 13:36:48 -- 以下是引用兴全散人在2012-2-13 13:09:27的发言:
更名不是目的,恢复才是初衷。希望"昆、梆、罗、卷、簧"再现辉煌。 “昆、梆、罗、卷、簧”再现辉煌?呵呵,可能吗?昆、罗、卷早已失传,不可能再拾回来了;簧也后继乏人,面临危机;梆还相对好点,可丢失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原来的味越来越少,让人看了愈来愈没劲。我们戏迷一厢情愿的呼吁传承,可现在传承了多少?还不是该怎么还怎么?上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喊也白喊,就这样凑合着瞎看挖! |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13 13:44:11 -- 还有我们同宗同源的“枣梆”也应该恢复原字。 |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2/2/13 13:56:00 -- 上党梆子是当时山西戏曲汇演时定的名,为了和山西其他三梆看齐,但是咱们的声腔要远远比他们丰富!取名上党梆子确实太过于片面了! 如果恢复昆、罗、卷,我觉得最难的在昆曲,罗卷小戏,有曲谱,有老艺人还是能够捏起来的。 希望晋城的文化官员能够花点功夫、下点力气,为上党梆子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做些实际工作。
|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2/2/13 14:10:24 -- 呵呵,这个“枣”字含有贬义,现在的字典里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字。河北人称山西人为“小枣”,也正如山西人叫河南人为“草灰”一个样。 “枣梆”是从山西的晋城过去的,所以河北人把该种腔调叫为“枣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