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童年看戏那点事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4472)

--  作者:小贾
--  发布时间:2012/2/14 9:47:00
--  童年看戏那点事

    身边的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喜欢看戏,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喜欢,一听到梆子浑身舒坦。想了想,可能是打小就看戏的缘故吧。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戏迷。虽然不是那么会唱,但非常的喜欢看戏。哪里有戏都要去看,特别是上党梆子。所以从小就受他们的影响。爸爸在县里的一座煤矿上班。每年春天的二三月都要唱一台戏。把爸爸每次都要带着我和妈妈到矿上住那么几天。在我印象中唱的最多的就是专一团。那时候的专一团已经很有名气了。象吴国华老师、张保平老师、张爱珍老师、郭孝明老师在当时就已经唱出名了。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张保平老师和张爱珍老师唱《杀妻》的场景。

   一年矿上唱专一团。剧团刚来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的去院子里(矿上没有正式舞台在大院搭的戏台)看他们挂幕,搬东西。剧团的工作人员见我好玩就逗我,慢慢的我和他们就熟了。(其中有两个人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个二花脸,一个是后台的服装师傅)他们给我打花脸,带我到山上练嗓。也是那次看戏我在院里玩耍不小心摔伤了,他们临走时还特意带着东西去看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动。

   后来一听说哪里唱专一团爸爸都要去看看。一来是看戏,二来是看看我那两个“好朋友”。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年我们邻村唱专一团,那个服装师傅居然找到我们家来看我。我好几年没见他了都有点认不得了。当时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也不知他们现在何处,还在不在剧团工作。真的有点想念他们了。

     20多年过去了,想想童年看戏的那些事还是觉得那么美好,那么情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4 9:48:49编辑过]

--  作者:晋味汉子
--  发布时间:2012/2/14 10:37:53
--  
阳城戏迷好幸运又好遗憾,二十年来你怎么不去剧团看看你那俩朋友呀?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2/14 11:12:28
--  
这个“亲”,应该寻一下,呵呵!
--  作者:小贾
--  发布时间:2012/2/14 11:19:53
--  
以下是引用晋味汉子在2012-2-14 10:37:53的发言:
阳城戏迷好幸运又好遗憾,二十年来你怎么不去剧团看看你那俩朋友呀?

嗨!后来上学上班没时间呀。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2/14 11:52:18
--  
也许这俩朋友已经不在剧团 了
--  作者:冷枫
--  发布时间:2012/2/14 16:40:53
--  
    唱二花脸的会不会是赵秋贵?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2/14 21:42:55
--  

经楼主提醒,想起两件往事。

 

在高平一中上学时,一次去城南的一个剧场看戏——那时孤独得很哪,同学中没一个爱戏的——碰到一位年轻的朋友,于是在戏台后聊了整整一晚上,结果戏也没看!

那位朋友好像在邮政局工作,记不太清了。

 

还有一次,在如今的人民医院附近看了一次豫剧《对花枪》,精彩无比!好像是洛阳市豫剧团演的。一个本不爱戏的同学看了之后跟我说,以后看戏叫上我!!!

 

还有,高平一中不远处有一个音像店,里面有上党梆子磁带和仿古录像带出售,我经常去逛,可惜,总是很失望:新出能买到新出版的上党戏曲磁带!

上党梆子《斩花堂》、《秦香连》、《上党梆子名家唱》、《名家名段》、《杀庙》、《借粮》和上党落子〈杨七娘〉、《佘赛花》即是在上高中时买的!

 


--  作者:小贾
--  发布时间:2012/2/14 21:55:32
--  
冷枫在2012-2-14 16:40:53的发言:
    唱二花脸的会不会是赵秋贵?
 我印象中二花脸是高平人,那个服装师傅是是长治人。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2/15 10:40:08
--  

月月那是三件,不是两件,呵呵!不过,俺也想起几件往事……

 

最小的时候,记忆还比较模糊,每每在母亲怀抱中欲睡时,都听得母亲一边拍着俺幼小的身体,一边哼着“老爹爹且息怒”,听着听着就入睡了。那时家里只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最初的上党梆子声音就是从那里传出的。当时还有一档特别红的栏目,好像叫“小喇叭广播开始了”,不知80后们还有这记忆木有?

 

再大些时候,跟着母亲及村里人去邻村大队看戏。每逢唱戏时村里是最热闹的,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白天买冰棍、汽水、冰糖葫芦吃,买水枪、气门芯冲水玩,围着戏台嬉戏打闹。晚上在亲戚家吃饭后跟看母亲看戏,但是看不得一会就瞌睡了,杀戏后被大人们拖着披星戴月走七八里地回家。

 

记得乡里第一个隧道峻工剪彩时,请了专一团,全乡人都去看“好戏”,那是最热闹的一次,人山人海。有两个细节最清楚:一场戏是在舞台上耍鬼,牛头马面,还有个白脸,通吓人的,小孩子捂着脸都不敢看,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潘杨讼》。另一场戏是一个母亲带两个孩子在寻男人,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是《秦香莲》。当晚都是冲着吴国华、张保平去的,记得开演前来了一辆小车,杀戏后两人进入小车就走了,听说住在县里宾馆,老百姓很是羡慕。

 

记得母亲还讲过一件事,那时我还没出生呢!有一次也是乡里唱“好戏”,姐姐走丢了,后来费了好大劲才在戏台上找到了,原来走丢后被剧团的人发现收留起来的。当时一中年妇女,大眼泡,还是个好把式,嘱咐说唱戏人多人乱,千万要把孩子看好了,那个妇女就是高玉林。还听母亲说,专一团还有个好把式叫郝同生。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2/15 10:49:29
--  

不知这是一个传说,还是真的?陵川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县剧团曾经有一个好把式,好像是在一次唱戏比赛中,用气太足把肚肠憋断了……知道详情的可以说说,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5 11:39: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