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原创]戏曲从业者能不能有这些意识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5210)

--  作者:留剑闻霜
--  发布时间:2012/5/21 18:40:36
--  [原创]戏曲从业者能不能有这些意识
 

 

   每周六再忙也要偷闲观看市电视台的戏迷大赛,看来看去,发现一个现象,参赛人员所唱曲目一般都是那几个经常性的唱段,人员年岁普遍大龄。选手家居农村的较多。于是就有了几个针对目前上党戏发展现状的想法。今儿就大胆和戏曲从业者说说,和戏迷们聊聊。

   上党戏曲从业者要有的意识:

   一、要有危机意识。这里我说的危机,仅是就目前上党戏和其他剧种相对比较而言。过去一说唱戏,就是上党戏,可现在,特别是近些年,特别是豫剧以低姿态攻城掠地占领了晋东南广阔的演出市场,上党戏在外来剧种的攻击中节节败退。再看其他剧种流派纷呈,梅花朵朵。舞台活跃,剧目繁盛。而我们的上党戏四大名家,两位还没有自己的舞台。年轻一辈陈素琴老师一枝梅花后面寥若几朵杏花。更多的是对老一辈影像留下来的沿续。梆子声在市井嘈嘈的颓废中近乎大音希声。就说晋城一个普通的夏天到外纳凉,可见河南人手捧收音机,滋滋有味地听豫剧,那时候,真羡慕豫剧的广阔及深沉,羡慕之余,就叹息咱的上党戏,什么时候咱也能在街头、在巷尾、在工地、在车上。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上党戏的声音,有咱的上党戏迷在凝神心思或漫不经心地听,那该多好啊!事实上,上党戏的今天,不要说让外来人所接纳,就是我们原本铁杆,对上党戏深有感情的人又有多少能从一而终,喜欢的不容易而移情别恋。欣喜的是政府在今年有了周末大剧场,上党戏的演出篇幅还不小!正月的赵树理奖今年提升到了紫薇奖、一元票价让众多的戏迷、迷戏能较轻松地欣赏咱们的大戏,欣慰的是戏迷协会能让戏迷、迷戏亮嗓或干脆周六电视台《上党戏、我来唱》亮相。三管齐下,真叫好!当然了,个人只是拿上党戏和其他剧种所比较,从一个侧面认为上党戏不景气,感觉危机频临,认为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愿事实非我所担忧!只是希望上党戏的发展会更好!希望戏曲从业者或和上党戏曲有牵扯的人把民间当作一个干旱的大水池,把上党戏当作是汪汪的清水,多管齐下往里注水。让上党戏在上党地区的城市,乡村遍地开花。

   二、要有大局意识。这里我说的大局,是指上党戏的发展,是指人民群众。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才是戏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人民群众的戏,不管你得过什么高规格的奖项,还是演出现场有多么的气势辉煌。置景、灯光有多么的华丽。演出人员名声有多响。人数有多少,这种戏也只是应景,是形势的戏。试想。把它从剧场搬到农村的土舞台上,会是什么效果。这样的戏,生命力又怎么能久长。但看现在的戏。动不动就来个什么大型,四个人能演让八个人来,传统的配器再加上管弦乐,好像不叫大型就落伍了。什么大型?咱们传统的杨家戏《闯幽州》等一些戏,实在具有大型的特性都不叫大型。看咱们现在某些大型,是花的钱多,唱的不一定多。请的导演贵,演的不一定精彩。辛苦的是搞灯光,服装,化妆的幕后人员。都大型到幕后去了。叫嚷着搞大型的人最好还是恪守传统不要与时代接轨为!演出的剧目纯属是为了形势需要。为了得奖的需要,为了专家的需要。就是不闻群众的需要。其实,人民群众的需要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秦香莲》褒贬人性,再唱一百年也不落后。《杀妻》演员阵容更谈不上庞大,舞台置景谈不上美轮美奂。又有谁说不是一出好戏?但偏偏是我们的一些演出团体。一味的追求曲高和寡,清雅高贵。把发源于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戏演绎成了阳春白雪。怪不得众多的铁杆上党戏迷在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要爱你爱不起”。试想,咱们的戏曲演出单位能不能放下心浮气躁以及伤及大局发展的好大喜功。回到爱它爱不够的人民群众中来。踏踏实实,确确实实做到服务好人民群众这个大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1 18:41:05编辑过]

--  作者:留剑闻霜
--  发布时间:2012/5/21 18:42:28
--  
 

   三、要有创新意识。我所指的创新意识,并不是说要摈弃传统,传统是根本,是戏曲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根基。但决不是说依赖传统。四平八稳躺在传统上。创新是发展。是灵魂。是戏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附精华。这个过程中,作为戏曲从业者,特别是能左右剧团等组织机构的领导。要具备这样的功夫,多采纳别人的良言建议广纳胸怀,戏曲工作者也许是处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眼前的方向不明朗。多参考别家团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有识之士提出的建议,活学活用,拿来发展自己。何乐而不为。千万不敢:“身在最高峰,一览众山小”。戏曲的创新对于自身的发展尤为必要。其实我们的传统戏,不也是在当时逐步创新的过程中酿就的传统吗?

    四、要有精品意识。这和我上面所说的“大局”并不矛盾,并不是大型才能成就精品,也不是灯光璀璨,置景华丽。演员头上衔多。参演人员多才能成就精品。好的作品,入戏的演员,到位的演出,合体的场景布置,恰当的情节处理同样会成为精品。当然,好的作品是一个绝对的前提。这真需要我们的相关人员在创编之初就要树立精品意识。有可能的力推少些遗憾,多谢认知,少些糙制。多些完美的优秀作品。在欲创编之初就要考虑它的时效性、传世性、文化性、适宜性。适宜不适宜在乡间的舞台上演出,适宜不适宜让更多的人看懂,适宜不适宜鞭策丑恶,宣扬正气。众所周知,一台好戏某种程度上可以救活以及发展一个剧种,同样,一台好的精品剧促进一个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好像并不算什么。由咱们省舞剧院创作的舞剧《一把酸枣》,就凭这一个精品剧目。省舞剧院好几年不愁吃饭。

   五、要有认知意识、

从宣传方面说起,我认为这正是各家戏曲团体机构欠缺最严重的,太缺乏主动的宣传意识了。每个人都知道,并且也在说: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作为我们的戏曲团体又如何去应对呢?在市场环境中,演出机构是作为商业团体存在的,可直到今天,又有几家演职团体去发现市场,寻找观众,认同知音。把自己融入到文化经济的大潮中?用现在的观点看有些团的发展,我用一句过激的话来说,叫穿着古戏装逛超市,不合事宜。   再从我们的上党戏曲网说起。可以这样说,在上党戏低迷的时候,戏曲网站对上党戏的推介、宣传、拯救起到了无以估量的作用。有这样给上党戏做媒介的戏曲网站多好啊!在里面让我们多多少少知道了还有那么多的演出团体。并且在戏迷的闲聊中还知道有陵川的青年团,高平的邵东娇团等等。可在点开团体介绍以后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一张老脸常年不洗久不更新的简单介绍。可笑各家啊!网络这么好的平台,不知道利用!为什么就不能和网站联系经常更新自己的资料呢?用传统的手法过日子,能不落伍吗?为什么不能在网上布置更多的资料或者干脆建立自己的网站,建立博客。让人们能更方便、及时、直接、全面地了解你们团或演职人员、或节目等方面的情况。这对剧团的发展应该是好处大于坏处吧。  再由农村赶会唱戏说起:大家都知道。我们晋东南赶会都有唱戏的传统,农村本来就是上党戏的广阔市场,农村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瞧热闹。农村赶会唱戏,又是一个好机会,直可惜我们的剧团到现在未学会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观众往往通过悬挂在舞台下面的横幅招牌来得悉剧团的名号。其余的便不见了,更有的时候是传言打听。有的是村子烘衬赶会的气氛,张贴几张手书的海报。(我就见过有个村赶会唱戏贴海报把郭孝明老师写成郭小明的)。说某某剧团助兴。对剧团而言,依然是被动的宣传。我想,为什么不能效仿城里剧院演出时和观众的沟通方式呢?精致的票面,漂亮的资料,剧院门前的版面。演出内容,机构团体,演员等各方面的介绍都在为自己造势。既方便了观众,又提升了自己。难道在农村演出不能这样做吗?不需要票面,随戏印有本团介绍及成就的精美资料三里五乡广为张贴,精美海报在舞台下面,人多地方挂贴。宣传了自己的成就,宣传了上党戏的今天,宣传了剧团,无形中宣传了上党戏。提升人气,提高了认知,得到了认可。多好的事啊!可实在搞不懂为甚就没有一家在这样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1 18:43:01编辑过]

--  作者:留剑闻霜
--  发布时间:2012/5/21 18:44:45
--  
 

   可我们的上党戏恰恰缺少认知意识,就说我们上党戏的专业人士及名家,相对其他剧种的名家、专家纷纷在网上开办自己的博客,和戏迷沟通,展示自我,提升自己,扩大认知。可我们的上党戏名家及专业人员至今未有一人开通博客,未有一家演出团体通过某种平台以某种形式实现和戏迷观众的互通。但愿不是传统意识作祟,要“养在深闺人不识”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六、要有本土意识。上党戏的发源及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上党地区,近年来,我们频频能听到这样的呼声,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虽然近几年的发展,呈现了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的骄人局面。但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不管往哪儿走,晋东南才是上党戏的窝,上党戏的声音在外不过是好听,在晋东南才是悦耳,才是动听。才是能听着吃饭、听着睡觉、听着醒来、听着干活。听着生活一辈的声音。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玉振金声不如台上人的哼哼!不管走到哪,上党戏在晋东南才有它的灵魂。但不难看出,舞台上以我们晋东南之事物创作的剧作篇幅依然较小,虽然,近几年市团打造了《赵树理》、《长平悲歌》。高平人民团上演了《西沟女儿》等等以我们本地人和事为素材编就的剧作。但相对篇幅比较起来还是较少。或许缺少相关的创作人员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而剧团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通过移植的手法来发展,在前两年“凤鸣春晓”的演出中,看到了泽州移植越剧的《汉文皇后》、高平梆子团移植黄梅戏的《六尺巷》,去年“紫薇奖”泽州团移植的《虢都遗恨》。我就纳闷!这些团怎么净吃现成饭呢?同样,阳城团的《徐海东》和城区鸣凤团南岭李小毛老师编剧的《皇帝与门官》就我们的本土味不是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呈曾现了更加喜人的局面吗?让人们看到了本地戏曲演本地人和事的可喜场面。对于观众而言。看到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熟知的人物,熟知的事件。熟知的风土。看的亲切,入戏快。前几年,豫剧抢走了我们身边的《孙文龙》,远的是文水的刘胡兰成了《铡刀下的红梅》。今天但愿在我们上党戏曲舞台上,能看到更多的上党地区人和事的传奇。比如说,有关太行山的故事、赵树理的系列,长平之战的系列。二十八宿的演绎。陈廷敬等人,还有我们的英模,劳模。我们身边的故事。就像我们上党戏中的杨家戏一样,一本一本地唱下去。让本土戏唱本土事的声音来的更加激烈!

    七、要有专业意识、个人这样认为,文艺舞台上百花齐放:民歌是山塄上的野菊花,没有正根正源,久耐风霜,久有弥香。什么时候听起来都有一股泥土的香气;流行歌是稍开即逝的昙花,这周登上了所谓的流行榜榜首,下周没人在哼哼;主旋律歌曲是suliao花,一直唱一直开,常开不败;小品是牵牛花,一开一大片,枝枝叶叶牵着曲艺、相声快板评书的根,捂的它们喘不上气。而戏曲才是我们正统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引领百花艳,妆点三春晖。衍生出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历久弥新。可令我不解的是一些戏曲演出团体不在自己的专业功夫上做文章,在演出中偏偏去搞什么歌舞晚会。看来此类团领导太熟悉市场艺术了,可惜他未能领悟戏曲艺术的真谛。市场是经济行为,但绝不是金钱行为。不在表演,唱功上征服观众,靠哗众取宠取悦观众这条路真不知能走多长!就像某些专业演员在舞台上靠拖长腔来“震慑”观众要掌声一样。这个时候,我肯定不会用掌声来鼓励这种与戏曲表演本身并无多少牵扯的“表演”行为。

    最后要说的是,千万不敢有“自我”意识。我说的“自我”本应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自尊”。可怕的是这种“自我”在戏曲领域及相关的文化领域中被某些少数中的极少数人物。把这种“自尊”夸大到了“妄自尊大”的地步。“浮云遮望眼,身在最高峰”!不正视戏曲发展现实,关起门来搞发展。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以“我”就是这个行业里的权威而目空一切,一种狭隘病态的自我意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1 18:45:09编辑过]

--  作者:留剑闻霜
--  发布时间:2012/5/21 18:48:42
--  
 

      这些想法生去年春,那时还没有《周末大剧场》的一元票价,“赵树理奖”还没有易名“紫薇奖”。今天趁着酒后人胆大,再瞎乎加一些,改一些。发在论坛。如果有什么,该删就删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1 18:48:59编辑过]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5/21 19:09:40
--  
怎么能删呀,说有相当不错。
--  作者:小贾
--  发布时间:2012/5/21 19:53:42
--  
好文章!!!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5/21 21:15:51
--  

加精了。

关键在从业人员,在主管领导,在各剧团的领导!


--  作者:风云
--  发布时间:2012/5/21 21:18:28
--  

顶一下,以前这么长的文章还没一口气看完过。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2/5/21 22:18:02
--  
月下哇,加精要急时。
--  作者:晋味汉子
--  发布时间:2012/5/21 23:55:48
--  

我感觉赵树理,西沟女儿,千秋长平这三部大戏只能是时代精品,很难成经典,因为目前只有一个剧团在演,不像秦香莲,三关排宴等经典传统剧目大小团都在演,现在的精品剧目出路很窄,也就只能红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