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探密“头把”制作工艺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6137)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5/29 21:32:15
--  探密“头把”制作工艺
 

探密“头把”制作工艺

 

      上党梆子的主弦乐器叫“头把”,也称“锯琴”(或“巨琴”),这种独特的乐器产自哪里?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下面就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来揭开“头把”制作的神秘面纱……

 

父子俩经营的乐器作坊

 

      高平市河西镇焦河村是一个算不上太大的小村子。但这个村子因头把而名扬晋城、长治一带。寻着街坊的指引,走进一处再普通不过的院落,一位消瘦的老人迎了出来,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屋子里放着一台小电锯和一台车床;另一个屋子地上则堆满了已经粘好的琴筒和其它一些附件,显得有些杂乱。这就是头把制作的小作坊。

 

      老人名叫王金书,今年74岁。另一个年轻人叫张文强(随母姓),36岁,是老人的二儿子。平时父子俩以做头把为主,同时也制作上党梆子用的二把、梆板、上党落子用的板胡(尺寸大小、琴筒厚度与其它剧种用的板胡不同)和二胡等乐器。晋城、长治两市剧团用的这些主弦乐器大多来自这里,而且都是上门订做,不管是高档的乌木头把,还是普通头把或其它乐器,卖得都很快,几乎没有存货。此外,山东的枣梆剧团近几年也来这里订做头把。

      由于身体原因,现在老人已不再做乐器了,主要由儿子文强来做,老人只做做调音等零碎工作。老人说,文强原来是不愿做这个的,觉得不挣钱,没什么前途,但老人生病后,他还是把老人手里的手艺全部接了下来。先前他对音乐懂得不多,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对音调音色有了敏锐的感觉,现在做起活来已经是得心应手了。

 

      据老人介绍,头把的制作工艺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变化。近几十年,上党梆子在音乐唱腔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和创新,相应地头把的制作工艺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先前的琴筒比现在的长、粗,个头相当于现在琴筒的一个半大,而改良后的琴筒比先前小多了。

 

 

头把制作工艺

 

      头把主要由琴筒、杆、轴、弓和弦几部分组成,制作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选料、裁料。

 

      选料是很讲究的。现在,他们用的是产自非洲的进口木料——乌木。乌木质地硬,音质好,但价格昂贵,做出的头把价格较贵。如今,晋城、长治一带的剧团用的头把大多是用乌木制作的。此外,红木和其它木材也可以做,但相对来说音质就差些。其它木材做的琴筒质量一般,大概一二百块钱就可以买一把,一些业余剧团和八音会用的大多属于这一类。老人说,他们也曾用过印度产的小叶紫檀,音质音色没问题,但做头把成本太高。

 

      第二步:制作琴筒、琴杆和轴等部件。

 

      制作琴筒包括合筒、打眼和粘面(琴筒侧面的圆形平面)等工序。头把独特的音质和音色主要取决于琴筒。所以,制作头把,弓和弦等部件可以用从乐器店买来用,但琴筒必须自己做。做琴筒首先要把大块的木料锯成差不多等大的小块,然后把长条形的小木块粘合成筒状。之后是打眼,粘面。琴筒一侧的面用的是桐木。他们所用的桐木都是从河南兰考买回来的优质木材,有沙桐,也有青桐。

 

      琴筒做好之后,需要放置两至三天等待胶干,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制作琴杆和琴轴。做好琴杆和琴轴之后,就可以打磨琴筒了,把用八块木条粘成的截面为八边型的琴筒打磨成圆形。

 

      第三步:把做好的琴筒、琴杆连接起来,再装上轴、弦和弓,这样,一把头把就基本做成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对琴身进行打磨抛光,使表面光滑、油亮,头把做好后,还需要调音,这个阶段,需要对琴筒进行反复的加工、打磨,以使其音质音色和音准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头把一般不需要什么装饰。由于乌木本身经过打磨后会乌黑发亮,所以头把是不需要上漆的。唯一的装饰在两根轴上,轴上有旋转的花纹,每根轴外侧的头上粘有骨头或牛角,有了这一小小的装饰,头把会看起来更加美观、漂亮。

 

成功缘于不断追求

 

      老人说,他学习制作头把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他父亲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会做箫和笙等乐器,受父亲影响,他很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一次,他突发奇想,把一个葫芦锯开做成了一个琴筒,但苦于没有桐木粘面。正在为难的时候,他发现家里那个描金小书箱的盖子是桐木的,就偷偷锯了一截粘到了琴筒上。这就是他平生做的第一把乐器。

 

      与我们想象不同,老人并不是和乐器打了一辈子交道,而是做了大半辈子工人。参加工作后,先在晋城“一钢”上班,后又转到高平丝织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真正把做头把作为主要的事情来做是退休之后的事儿。退休后,常常跟着村里的八音会“办代号”(为婚丧嫁取服务),当时他参加八音会只是因为喜欢,并不挣钱。一次,他用别人的头把,对方说“你有钱,又是工人,还用我们的?”这句话刺痛了他,让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做一把头把!

 

      说干就干。他到处去刨树根作为做头把的原材料,但试了好多次,总觉得不合适。但勇于钻研的老人并没有因此却步。一次,他发现家里的一把老椅子是核桃木的,就把椅子拆掉,做成了一把头把。有个剧团的人试了试他做的头把说,“头把不错,你把它卖了吧!”他听说自己做的东西能卖钱,就以四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对方。这件事给了他极大鼓舞,于是整天琢磨做头把这件事,逐步制作出了自己满意的头把。随后,一个在晋城开乐器店的高平人联系他做了一百副梆子,又挣了一千多块钱。这笔钱对当时的他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之后,老人对制作头把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不断琢磨、摸索,尝试各种材料,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做头把的技艺,而且不断精益求精,成了上党地区戏曲音乐界人人称道的乐器制作高手

 

      如今,王金书老人虽然已年逾古稀,但可喜的是,儿子张文强从他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头把制作技艺有了传人,对于上党梆子来说,这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30 20:50:28编辑过]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2/5/30 11:03:14
--  

月月,好不容易憋了一篇?

不过很好很好,咱们协会写写、宣传宣传这些方面的东西,非常好!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5/30 11:38:48
--  
猴咋不把原版发一下,你不是不舍得删减?
--  作者:龙儿
--  发布时间:2012/5/30 12:23:44
--  
赞,民间自有无穷宝。谢侯老师,谢默默无闻的像头把制作者那样给人们奉献美的人。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5/30 12:33:08
--  

哈哈,原版的确啰嗦!

水水删减之后的很好!感谢水水把四千字的东西压缩成了两千。呵呵。

不过,有两个片段俺觉得还应该用,回头压缩一下,可能补进去。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5/30 12:34:10
--  
以下是引用冯如松在2012-5-30 11:03:14的发言:

月月,好不容易憋了一篇?

不过很好很好,咱们协会写写、宣传宣传这些方面的东西,非常好!

瞧大有说的,俺可没憋,是静不下心来写啊。

这次去了高平,不写出来就说不过去了!况且老安在屁股后撵着呢!


--  作者:山石
--  发布时间:2012/5/30 15:53:39
--  

      晋城地区还有做头盔、戏衣刺绣、扎髯口、做靴网的,那就是南村牛匠的孙小广,47年创办“兴盛昌”头盔铺。59年参加山西省轻工业工艺展览会,展品是上党梆子【黄鹤楼】服饰穿戴,轰动三晋。又出席全国工艺参观团,受到中央首长接见,邓小平和孙小广合影留念。

      泽州县东下村还有一家做戏服的,据了解现在还保存了一些旧戏服。


--  作者:山石
--  发布时间:2012/5/30 16:04:48
--  

建议月下再编辑一下,一是,格式,二是,“儿子文强。”把张字去掉...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5/30 16:09:41
--  
文中未提,张文强为甚不姓王姓张,我们问过文强,说是随母姓,具体为甚随母姓没有多问。
--  作者:真水无香
--  发布时间:2012/5/30 16:41:58
--  
以下是引用月下独酌在2012-5-30 12:33:08的发言:

哈哈,原版的确啰嗦!

水水删减之后的很好!感谢水水把四千字的东西压缩成了两千。呵呵。

不过,有两个片段俺觉得还应该用,回头压缩一下,可能补进去。

我发现“砍字儿”是很好玩儿的,像扇巴掌一样,一下子一段就没了,哈哈!时间紧,没来得及细看,有些措辞和标点还不太合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30 16:48:4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