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太佩服张付军老师了!向你鞠躬,向你敬礼!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6885)

--  作者:沙漠树
--  发布时间:2012/10/9 23:32:31
--  太佩服张付军老师了!向你鞠躬,向你敬礼!

互联网上看大戏聊天室里侃心得

上党梆子是我省四大梆子戏之一,深受晋东南老百姓的喜爱。但在2005年之前,上党梆子在网络上的资料还不多,2005年之后,资料就渐渐多了起来,在百度上搜索,用时0.06秒,便能搜出5万条之多。不仅有文字,还能搜出一些音频、视频段子。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网络自身的完善之外,和一个人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他叫张付军,不过45岁,却有着40年的戏龄。

张付军幼年时就喜欢上了戏曲,成年后定居河南安阳,一直从事家电维修工作。2004年,携全家回到家乡晋城。

从2005年开始至今,他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许多上党戏曲音视频资料,并建立了上党戏曲QQ群,在晋城市政府网站晋城在线的《凤城论坛》、晋城广电网的《太行论坛》开辟了上党戏曲版块并担任版主;2006年开始,他担任晋城市电视台上党戏曲戏迷票友大赛大众评委组组长;2008年在新浪网UC聊天室《九州戏苑》区申请开通了《上党戏园》房间并任室主,供全国各地的上党戏迷网友演唱、视听、交流;2008年6月,由他牵头成立了上党戏迷协会,并开办了上党戏曲网站。

一个普通的百姓,只因为“喜欢”两个字,便放弃自己捧了21年的饭碗,只为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党戏曲,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选择?记者走近了张付军。

■对话张付军

收入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

可快乐却是原来的无数倍

山西晚报:你妻子没有工作,你又放弃了赖以生存的手艺,将来怎么生活考虑过吗?

张付军:我现在每月可以从戏迷协会领到1000元的工资,省着点,够全家人吃饭了。

山西晚报:你每天要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强度这么大,收入又那么低,你觉得值吗?

张付军:我的收入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可快乐却是原来的无数倍,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值得。

山西晚报:其他地方的戏迷协会一般都是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演唱活动,可你们的协会除了在当地搞专题活动,还主动承办了“中国上党戏曲网”,有那么多人在听吗?

张付军:听众很多啊。目前为止,协会注册戏迷200多名,网站注册会员3000余名,辐射带动戏迷群体近万人。戏迷不光覆盖全山西省范围,还辐射到全国乃至美国、日本等地。

山西晚报:可现实情况是现在年轻人喜欢听戏的越来越少了,而喜欢听戏的老年人会上网的又不多。

张付军:其实类似的结论都是大家对戏曲的偏见。在我们协会里,三分之一的会员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我们的“上党戏园”QQ群里,年轻人也占了一半还多。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听戏,而是没有听戏的渠道和时间。

山西晚报:很少有人迷戏能达到你这种忘我的境界。

张付军:呵呵,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我记事起,就围着村里的戏台子玩闹了。成年后迫于生计,学了门手艺在外挣钱。谁知一走就是21年。

在外面的日子,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戏台。所以我回到家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找戏、听戏,机会太少了。我就想,和我一样思念家乡,想听家乡戏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于是就想到了借助网络的力量,把戏曲传播出去。

山西晚报:上党梆子本身就是一个地方剧种,仅在上党地区传播不够吗?把这样一个地方剧种推向全国,让其他省市的人也成为上党戏迷,这理想太不现实了吧?

张付军: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我们的梆子戏,但绝不是要把它推向全国,而是为了满足定居在全国各地的晋东南老乡怀念乡音。

我可以给你看看今天(11月2日)上党戏曲网的浏览情况,总人数有3592人,山西省戏迷占到了80%,其余的20%来自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广东、江苏、青海、浙江、湖南、辽宁、黑龙江、重庆等地。这个浏览量只算一般,最多的时候,一天的浏览量有5000多人。

山西晚报:你的理想很崇高,但收入太微薄了,如果你的工资一直维持现状,你会坚持下去吗?你的家人怎么看你的事业?

张付军:我一定会咬牙坚持下去的。我妻子开始并不赞成我这么“不务正业”,但后来她看到我的工作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认可,也就默许了。这点我非常感谢她。

■年轻戏迷聊戏曲

不是戏曲不好而是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精彩的戏曲

在上党戏迷协会里,年轻人非常多,他们年纪轻轻却为何偏偏对这“老掉牙”的艺术情有独钟?在“上党戏园”QQ群里,两位年轻戏迷道出了自己的戏曲情结。

讲述人:月下,1976年生,晋城市凤凰山矿中学语文老师

山西晚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戏曲的?为什么在流行音乐风靡的今天社会,却痴迷于戏曲?

月下:幼年的时候吧,我天天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看戏,就喜欢上了。我觉得现在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不是因为戏曲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精彩的戏曲,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只有流行音乐。

山西晚报:但现在看一场戏太难了,有心看也没处看呀。

月下:这的确是个问题,以前一有空我就会跑到各个村子里去看戏,不过现在不用了,有了上党戏曲网,我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看戏了。以前有时间还看看电视,现在基本都泡在网上了。

山西晚报:你会引导你的学生们看戏吗?

月下:会呀。有一次上自习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放过一段《塞北有个佘赛花》,结果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理解能力强的几个同学都听懂了,而且非常感兴趣。我觉得梆子戏有好多值得传承的优秀的东西。多听戏、多看戏,对学习历史知识非常有益。

山西晚报:你觉得现在的孩子欣赏戏曲有什么好处?

月下:好处非常多。我给大家讲鲁迅的《社戏》时,特意给孩子们放了一段上党梆子,大家立马就觉得那篇文章生动了。为什么?这就是戏曲的知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如果一项艺术,你一直不走近它,你就永远不会看到它的魅力。就像戏曲一样,因为大家以为听不懂,就不去听,那当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了。

山西晚报: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戏曲太难懂了。

月下:很多流行歌曲,不看字幕也很难完全听懂的。比如周杰伦的歌,有多少人不看歌词能听得懂?不照样有满大街的人喜欢吗?我认为古典艺术的欣赏也是需要学习的。如果不去引导大家欣赏,大家不会去喜欢。

讲述人:兴全散人,1980年生,北京水务局公务员

山西晚报:北京文化娱乐种类非常多,你在那待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总惦记自己的家乡戏?

兴全散人:那是骨子里的喜欢。小时候杨家将个个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小学三年级暑假的时候,一次村班子来演了三天,我看了三天。人家要走的时候,我心里空落落的,便悄悄藏在人家的戏箱子后头,想跟着人家一起走。结果被发现了,自然是没走成。这么多年离家在外,戏曲便成了我思乡情绪的惟一寄托。

山西晚报:这些年你一直在听戏吗?

兴全散人:一直在反复听以前的旧磁带,因为听不到新段子。直到几个月前,我无意中在网上搜索“上党梆子”的时候,发现了上党戏曲网。现在我天天在网上泡几个小时,还认识了一帮戏迷,太过瘾了。

山西晚报:网上看戏效果怎样?

兴全散人:和看电视一个样。每看完一部戏,大家还跟帖评论、谈心得,很有意思。每天晚上,来自天南海北的上党戏迷们都会相聚新浪UC聊天室九州戏苑里的上党戏房,抢麦飙戏,非常热闹。

山西晚报:听说你爱人怀孕时,你还给你儿子做戏曲胎教,有这事?

兴全散人:呵呵,这事你都知道啊。这事我曾在论坛里说过。我爱人是湖北人,在我的影响下,她也喜欢上了上党梆子。去年她怀孕的时候,我就经常在家里放一些经典戏曲,就当给孩子胎教了。

山西晚报:你爱人是湖北人啊,她能听懂上党梆子吗?

兴全散人:完全没有问题。两个月前,北京搞了一个活动———“国庆60周年山西文化艺术精品晋京献礼演出周”,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刚得知那个消息时,我激动得觉都睡不着了。

上党梆子《赵树理》在北京大学北大讲堂演出时,我把北京能请的朋友都请上去看了那场戏。当天剧场里还有很多外国人在观看演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几乎没人退场,结束后掌声雷动,反响非常好,这充分说明,大家都能听懂上党梆子。


--  作者:晋安
--  发布时间:2012/10/9 23:49:01
--  

晕,这是从哪翻出来的啊


--  作者:石头河
--  发布时间:2012/10/10 0:10:47
--  
敬佩安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  作者:小鱼儿
--  发布时间:2012/10/10 0:29:04
--  
上党戏迷的领头人,我们向你鞠躬,向你敬礼,向你学习!
--  作者:小贾
--  发布时间:2012/10/10 8:58:19
--  

真真的晋城好人!


--  作者:无语人生
--  发布时间:2012/10/10 11:30:07
--  

东方红  太阳升  晋城出了个张付军

敬礼


--  作者:北京戏迷
--  发布时间:2012/10/10 11:51:08
--  
像会长致敬
--  作者:中年人
--  发布时间:2012/10/10 16:07:33
--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2/10/10 19:25:35
--  

大家齐心,继续努力!

 

这个是网上语音采访的。采访俺的部分内容跟俺当时说的有点小出入。


--  作者:爱无悔
--  发布时间:2012/10/10 20:01:05
--  
晋东南的广大戏迷是该感谢张付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