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振兴本地戏剧的建议 11—— 小结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8782) |
-- 作者:老申 -- 发布时间:2013/9/18 12:27:16 -- 振兴本地戏剧的建议 11—— 小结 12、小结 从去年以来连续看了十多部古装戏,有梆子也有落子。各团演员演得都很好,很认真。像平顺剧团在申家坪村的演出,尽管台下观众只有约30多位,但演职人员的演出仍然一丝不苟,令人感动。各团演员的演技也很好,尤其是两个市的团,水平更高。长治落子的郭明娥团长,可称为艺术家了,还有晋城梆子的几位演员,到底是出自晋东南专区的大团,演得真好!给我有特殊印象的是《潘杨松》中的曹操,演员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潘仁美演活了。我看京剧著名演员袁世海也不过这水平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1) 因为是传统戏,剧本比较老,有的是靠口传心授沿袭下来的,所以难免有些缺陷。比如:脚本中有的引用历史事件或故事有误,或者文字(字幕中看到的)有错别字,或演员认读有错误; 2) 一些戏的情节不合理,或戏与戏之间有矛盾,像杨家戏,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比如,在《两狼山》(潞城红旗)中提到的搬兵的目的地就同《楊七娘》中提到的不一样。到瓜洲搬兵,就是“回朝搬兵?”还有就是化妆,《两狼山》中的宋王的胡子是花白的,八千岁是黑胡子,六郎最后也长了胡子;而发生在后来的《潘楊訟》(晋城梆子)中的宋王则是黑胡子,八千岁和六郎都是小生。还有八千岁的凹面金锏(非“瓦面”),在《两狼山》中,八千岁交给呼延赞,后呼延被潘仁美刺死拿走, 怎么没人追查?呼延灼被潘仁美刺死,后来怎么没有人提?六郎在《两狼上》中借呼延赞的3000人马,攻打辽,韩昌投降,送下降表给了六郎,怎么在《潘楊訟》六郎又是私自回家?等等。 3) 地方戏的特色正在消退:多数剧团的演出在道白和歌唱中正在普通话化,有的剧团的演出,除了歌唱的旋律还部分保留咱们上党几种调子外,都非常普通话化了。咱们地区,所有县市的发音都没有卷舌音,也就是声母 Z/ ZH, C/CH, S/SH, R/L(Y),X/S(SH) 不分,有的县市韵母EN/ENG, AN/ANG,IN/EN等不分。这样,在演出时用地方上的发音,就很有特色。比如: “干其何事?”用长治话说就是“GANG QI HE SI?” 如果说“GAN QI HE SHI?” 字正腔圆,那就是普通话的发音了,好像是中央某话剧团的演员在演出呢!这样的话,咱们本地人听起来就少了亲切感。看到有平顺和潞城剧团的丑角,长治市梆子的杨八姐九妹,晋城市梆子的潘仁美等还继续用地方腔,听起来觉得很有味。在地方特色方面,南方戏最好,因为他们的语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北方戏,河南戏就很有特色,一听就是河南腔:“干啥哩?”。 4) 有些梆子剧团的“家伙”——锣敲得太响了些,而且在歌唱中也加进去,会妨碍听演员的美妙演唱。有一个梆子团在用唢呐伴奏,感觉新颖,但唢呐声音太高,也有影响听戏的问题。 5) 关于程式 在”山西戏曲网“上网友交流中,有网友在回帖中提到上党戏的程式。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懂得一些戏剧的程式,就容易看懂戏,就会去进一步欣赏戏的艺术性。说实在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般人看戏也就是看看热闹,所谓“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剧团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 总之,我感觉,这些老戏传唱了这么多年,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它们都是咱们这个地区瑰宝,特别是宋朝的楊家戏,歌颂得都是咱们山西的英雄。尽管不少故事中的人物并不存在,或者有的不是那么回事,但大家宁可相信它们是真实的。比如在历史书中有杨业及其子杨延辉、杨延昭(咱们地方称杨延璟---而非 景),但是没有看到其他几子的记载。还有戏中不断出现的八千岁,据历史书乃至古典小说中的说法,传说中是赵匡胤的次子,如果是这样,他在少年时就因病去世了。当然作为故事或戏剧,在一些场合下出现也是允许的。但是在已有的戏中,如果引用历史真实人物和历史史实,还是要尽量真实。古装戏有的是演故事,有的是演历史。对于后者,应该特别注意。最好编导和演员能看看相关的历史著作,更能将戏演好。 为了振兴上党戏,本人建议: 1)正本清源。是否可以组织人员来评论一下咱们这些演了多年的戏包括剧本。纠正一些错误的、不准确的内容,或者尽量理顺戏与戏之间的关系,不要让它们之间出现内容上的抵触。有的内容需要优化。 剧本是一剧之本,一旦公演,就如同书刊报章杂志,面对公众,就有了社会责任。如果演唱中常有错误出现,不但剧本作者有责任,演员也有责任。字幕上如果常出错别字,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2)推陈出新。各团都有一些老戏,是否可以把脚本找出来,再审阅一下,看看是否可以重新使用?只要30多岁的人没有看过,他们看时,都会有新鲜感。比如,50年前平顺胜利剧团有一出《门楼会》,是讲秦始皇的故事,应该就可以重新与观众见面。 3)与时俱进。现在电视台有许多才艺比赛节目,剧团是否可以借鉴用来组织与观众互动?即在每个台口,每个晚上开戏前用十分钟时间,让观众上台来唱一段,亮亮嗓子?再给他们评论一下?如果能行,观众肯定欢迎! 4)科学发展。主要是在人才的培养、道具和市场的开发方面。比如,如果能够将有关内容的戏串连起来演出,也许能够吸引一些观众。象杨家戏、宋朝宫廷系,明朝戏,包括朱元璋同徐达他们推翻元朝的战争戏和后来的宫廷戏,像《二进宫》等。当然“落子”和“梆子”不一样,但都是本地戏,是否可以统筹? 还有,要讲解或宣传一些戏剧知识,比如,演戏有什么“程式”?不知道印不因节目单,如果印,可以将有关看戏的知识印在上面,向观众宣传。 5)要有梦想。做自己的梦,就要组织力量编新剧本,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新剧本就很难吸引新观众。可能与经费也有关系。地方政府应当支持! <!--EndFragment-->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3/9/18 13:35:36 -- 《潘杨松》中无曹操,袁世海何曾演潘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8 13:35:46编辑过]
|
-- 作者:青竹子 -- 发布时间:2013/9/18 13:38:39 -- 戏这为戏各一段,管它是非与抵触 |
-- 作者:水中月 -- 发布时间:2013/9/18 13:55:04 -- 《潘杨讼》是移植西调的剧目,而非上党的传统剧目。楼主混淆了!郝同生大师和薛万老师他们那一代人排的戏。 |
-- 作者:一生爱戏 -- 发布时间:2013/9/18 15:08:52 --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月圆人更圆。 |
-- 作者:高平牛 -- 发布时间:2013/9/18 17:19:45 --
佩服楼主历史知识渊博且妙笔生花。 |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3/9/18 23:33:11 -- 我想楼主所言《潘杨松》中的曹操,就是指潘洪,意为奸雄。他也不是说袁世海演过潘洪,意指好花脸。 |
-- 作者:丹河源头 -- 发布时间:2013/9/18 23:43:00 -- 关于杨继业是两个儿子还是八个儿子的问题,戏曲都是这样唱的,是八个,不是两个,而且是从有戏曲开始就是这样子的。历史无记载不等于没有,比如北京海淀区有六郎庄,山西五台山有五爷庙(五郎庙),河北有白沟(白沟河大战发生地),山西怀仁有金沙滩,浑源有穆桂英的点将台等,传说是一种民间历史,戏曲故事是对历史的演绎,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不必苛求。 |
-- 作者:老申 -- 发布时间:2013/9/22 11:03:15 -- 这样理解就对了。只是说演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