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戏迷闲谈】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24) ---- 为本地戏挑刺 28《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24&id=9934) |
-- 作者:老申 -- 发布时间:2014/3/10 10:17:43 -- 为本地戏挑刺 28《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39、《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想不到,高平梆子的戏还演得不错,也就是仅次于两个市的剧团? 字幕和台词: 细说原违 —— 应是“细说原委”。 死的冤 —— 应是“死得冤”。 马鸾英 —— 应是“马秀英”,朱元璋的发妻,皇后。 将星已陨 —— 应读Yun, 而非Xun。 容禀哪 —— 作为助词,似应为“呐”。 闷恹恹 —— 应读Yan, 而非Yao。 重归与好 —— 应是“重归于好”。 台词中有“无人承嗣居东宫”一句,这个说法的本身和剧中所说马皇后为太子之子,也即自己的孙子谋求立储君相矛盾。东宫历史上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太子朱标有儿子名为朱允文,即后来继朱元璋之位的建文帝。 情节方面: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故事来看,很难说有什么缺陷,所发生的事情,好像都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虽有朱元璋在庆功楼火烧功臣的事在民间流传,但查有关历史典籍,并未见到某个功臣,尤其是戏中提到的几个功臣是在庆功楼上被烧死的。在朱元璋的妃子中也没有发现他某个贵妃姓唐。皇后马秀英的口碑也很好,据说当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的时候,她还保护过一些人。有资料认为,她与唐朝长孙皇后齐名。 化妆方面: 徐达生于1332,死于1385年。朱元璋生于1328年,死于1398年。所以,徐达应比朱元璋年龄小,也就是说,徐达的胡须不应该比朱元璋的白,更不应该全白。 不过,故事终归是故事,历史却应该有他真实的一面。据说这个故事是清朝有文人编撰,可能是有被杀功臣后人所为也未可知。 为了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兴趣者可看看下面的一些资料: 接下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0 10:28:10编辑过]
|
-- 作者:老申 -- 发布时间:2014/3/10 10:20:47 -- 1、朱元璋的后妃大概有20个左右,比较出名的有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孙贵妃,李淑妃,郭宁妃。有记载的还有胡充妃,郭惠妃,胡顺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赵贵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肃王朱楧母郜氏,郑安妃,高丽妃韩氏,据考证还有蒙古硕妃。 2、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文忠为曹国公。在洪武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他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华中料理得不周到,把华中的侯爵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酉昌),而且也怀疑医生用了毒药,把所有的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一齐砍头,连他们的妻与子也砍。朱元璋如此作为,可能是由于一时气愤,即也容易引起当时与后代的批评家认为这是“欲盖弥彰”。事实上,朱元璋确无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亲最信的人,而且罢兵家居之时“恂恂若儒者”,与世无争。虽则他有时也因为劝朱元璋不必杀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过朱的呵斥。他死的时候,年纪才有四十六岁,朱追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 3、刘伯温: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4、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明史·胡大海传》中载,胡大海勇武过人,是一耿介仁德之士。其虽为赳赳武夫,却以“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当作框范行为的准则。”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5、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说法:政权稳固后,他就开始逐步清洗功臣,先杀华云龙、廖永忠。而在这一时期,早就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在家乡不明不白地死去。 接下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0 10:22:49编辑过]
|
-- 作者:老申 -- 发布时间:2014/3/10 10:24:46 -- 6、关于火烧庆功楼的传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 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看穿了,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上呈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曾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好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泪珠一下滚了出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庆功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徐达听了,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鼓乐喧天,爆竹震响,灯烛辉煌。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位老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更加高兴,随即一个个都入了座席。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一步也不肯远离。 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两眼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说罢,给徐达指了一条去路。 有错即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