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sdxq.cn/index.asp)
--  【舞文弄墨】  (http://bbs.sdxq.cn/list.asp?boardid=34)
----  这里是晋城  (http://bbs.sdxq.cn/dispbbs.asp?boardid=34&id=4023)

--  作者:晴耕雨读
--  发布时间:2011/11/4 21:46:18
--  这里是晋城
 

    晋城这座北方小城,我初次踏上它的土地是一九九四年。

    时年我只身一人赶赴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晋城一中参加提前招生考试。记得当年我住在瑞丰路的一家旅店。多年过去了,却依稀记得旅店上端的几个大字------山西信托投资公司晋城分公司,大约是这几个字。

    二OO一年,骄阳似火的一天,我再次踏上晋城这片土地。并且计划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时,当年的晋城早已不是七年前的模样。当年白云商场执晋城商界之牛耳,金辇超市只是一个刚完成的框架建筑,凤展远远没有展翅腾飞,晋城人津津乐道的黄华街仍是断头路,但是这并不影响晋城这七年的变化。时年九月的一天下午,我漫步新市西街去找寻当年的信托投资公司时,瑞丰路上再没有当年的招牌,虽然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或许它随着城市的变化早已拆除,抑或更换了店名,致使我没认出来。

    二O一一年的九月,晋城就像进入雨季一般,天无三日晴。望望窗外,市里的几栋建筑正在长高,与美国的世贸大厦同名的世贸大楼甩掉太平洋大厦成为晋城新的地标。朦胧烟雨中,依稀可以看到高高的大楼顶端。十年了,又变了许多。

    我有收集地图的习惯,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购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本地的地图。看得多了,慢慢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的街道有许多以山西的地市命名。上海就有以大同、灵石等命名的街道。东北三省的省会都有太原街。我们每天行走的街道竟有这么多的讲究,就写写晋城的街道吧。

    晋城的街道,要写的话首先就得写晋城的老街,不过这里的“老”只是相对而言的,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名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不叫又叫什么。南北东西大街略显沧桑,老街的一草一木无不烙上生于斯长于斯老晋城人深深的印迹。

东西大街街并不宽,窄的有点小家子气。但是却不影响它的价值,一东一西的景德桥、景忠桥风雨中向匆匆而过的路人倾诉它往昔的繁华。南北大街因高大的梧桐更显得拥挤不堪。这些历经沧桑的老街有太多的好处,唯一不好的就是没有设计成步行街,不像开封的步行街,人们可以自由漫步。5路的公交车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穿插而行,我们佩服公交司机熟稔的驾驶技术的同时,又为大街小巷感到一丝的遗憾。它已老去,我们就不要过多地打扰它,让它静谧一些再静谧一些。

    早晨,让鸽哨和一中朗朗的书声将它从睡梦里唤醒,人们揉着朦胧的睡眼去挑选青青的油菜、嫩嫩的萝卜。中午时分,高大的梧桐早已将骄阳挡在街外,放一把躺椅,泡一壶酽茶,收音机里是张爱珍老师醉人的声腔。晚间的大街比白天安静许多,仰望星空,迷人的夜空下弥漫有甜甜的粥香。大十字边,一只小狗正匆匆往家赶。景德桥下的水不紧不慢向南流去,虽然此时的水早已混浊一片。一中的教学楼依然灯火辉煌,在书香的浸润下,整座小城都显得文化气十足。

    晋城的街道遵循东西为街、南北为路的命名模式,其他的城市也有这样的命名。唯独黄华街例外。

    黄华街实在太特殊了。

    它的名字就让人莫名,就像我不明白平城人叫“黄米”一样,只有本地的土著才对它的名字略知一二。当年改造时,本地的坊间有人想将它命名为“黄华大道”,但终不了了之。它依然骄傲地叫黄华街。鹤立鸡群,羊群中的一只骆驼。那一年的春节,当司老师将改造后的黄华街展示给人们后,第二年的春天,沙尘暴里仍有人骄傲地唱“我家住在黄华街”。黄华街,为什么偏偏是黄华街。黄华街边的店铺有点杂,没有像建设路的电脑一条街一样商铺集中。银行、花店、超市、书店、菜市场、烫发染发,啥店都有。也有一酒店,时年叫香雪海,虽然那时火一时的香雪海酒店的菜不错,氛围也好,但就是黄华街的树太小了,不足以遮阳,不可用来挡雨。后来的后来,香雪海也没了。

    但凡到过晋城的人,对这座小城的绿化赞不绝口。和它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荣誉相匹配。当然,晋城的绿化比不上江南的绿化,要知道这里是北方,纬度、经度、降水量都逊色于江南。

    绿化最好的当属泽州路、凤台街。

    这里有高大的白杨树,伟丈夫一般,它高高在上,日夜注视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小城;这里有树冠庞大的梧桐树,准确来讲应该称为“法国梧桐”,又称为“悬铃木”,在树下等车即时有风有雨也不怕;这里有国槐,六月散发出淡淡的花香,一如它淡淡的花色;早晨或是傍晚,递上一层细细的落花;这里有合欢树,花开季节,满树毛绒绒、粉色的伞状花,远远看去,像晚霞。早起,从凤台西街走向泽州公园,一路花香,怡人身心;这里有市树雪松,冬季来晋城看雪松,雪压青松,雪白树绿;这里有市花紫薇,唐诗有一句“千多万多压枝低”“花重锦官城”,夏季来凤城赏紫薇,你会读懂这两句唐诗的。有了这么多树的装点,晋城的园林城市实至名归。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建设路。也是高大的白杨,风吹过来,树叶沙沙响。法国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炎炎夏日,此地最凉。秋来九月,树叶先是一片一片落,再后来,秋风扫落叶,漫天黄叶纷飞。地上、空中尽是黄叶,地上铺满的一层,不必扫,脚踏上去,软软的。国土资源局的地下室原先有一书店,店名起得好,透出文化气息,我很喜欢去那里看书买书。后来的后来,不知怎的,书店一分为二,一半是书店,一半是超市。酱香?书香?左手物质,右手精神。倒也不赖,可惜就不再是一个读书买书的地方。至此以后,我便很少去那家书店。但是还是常常行走于建设路,那里白天有我喜欢的白杨梧桐,夜晚有栖息的大群大群的红嘴鸦。

    我家住在黄华街?不,我家住在文昌街。这条街的名字原先叫南环街,这就告诉我们当时的晋城很小,小到我家住在城郊。虽着几任太守的施政,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名为文昌街。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它命名的由来。其实命名是一个大学问,两河改造的不错,但是两河改造后的两个小游园的命名却无韵味,看看苏州园林的命名就知道有无韵味。其实晋城好多公园名不符实。就说儿童公园吧,哪有儿童公园的样子。不过因缘际会,文昌街真的好,看看这条街上的文化味:文化稽查大队、科技图书馆、文体宫、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不许省写为**)以及刚刚奠基的“三馆合一”,对了,还有花鸟鱼市。莫不透出深深的文化味。这些与“文”有关的单位,用一个“昌”来命名再好不过了。

    其实好的街名不只文昌街,晋城还有几个挺好的街名。比如书院街。几年前,我在书院街呆过一段时间。这条街上有七中八中的存在,使得书院街叫起来神气十足。其实这与宋时的程颐程颢有关,他们在东关一带开门办学,设立学院。得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谈到书院,鼎鼎有名的要数湖南的岳麓书院,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薪火相传,至今仍文脉犹在,书香依然。哪里像我们的书院,只有一个名字,前些年,听说准备复原书院,至今无下文,想来有点难。说到底,我们晋城并不适合这个书院的存在。当下,谁还读书。其实,晋城人还是注重耕读传家的。明清时期,读书蔚然成风。看看谚语“泽州学者如牛毛”就知一二,要不再翻开地方志,“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

    当年我住的旅馆所在地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瑞丰路。汉语中的“瑞”“丰”都是吉祥的字,“瑞雪兆丰年”吗。但是现在这条路却显得杂乱,省里中央的巡抚们好像没有走这条路的。窄且不说,主要是杂乱。路两边的铺子肆无忌惮地将自家的货物坦然堆放于人行道,熙熙攘攘的人流无奈涌入机动车道,左边的机动车侵入左边道。高峰时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水陆院一带,喧嚣声、汽笛声,声声刺耳;汽油味,臭水味,味味呛鼻。又因黄华街的改造,瑞丰路被截一为二,夕阳西下,黄华街南段的瑞丰路显得尴尬:还是一条路么。

    尴尬的除瑞丰路外,还有就是中原街。提及中原,就想到河南,我们这座北方小城下得太行山就进入中原腹地。与中原接壤的原因,叫这个名字也无可厚非,况且,有那么一阵子,融入中原经济圈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直至夏太守走后。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谁理旧政。名字是叫开了,不过在大多说晋城人看来:它根本就不是一条街。它本来就不是一条街,确切讲它是国道207线。这条所谓的街上没有划一的行道树,没有标准的斑马线,甚至前些年连红绿灯都没有。傍晚时分,从中原开来的重卡呼啸而过,两旁是放学等待归家的中原街小学的花朵们。过还是不过,这个难题横亘在孩子们面前。街还是207线,晋城人问谁去?你说尴尬不。

    最后我讲的不是路,它只是一段铁轨。它本不应该出现在本文。但是它承载着我青春的誓言,记录着我恋爱的脚步。那时,这段铁轨上的火车并不多。我们才得以在铁轨上慢慢走。有时早晨从家走到单位,有时傍晚从单位走回家。行走着,幸福着。这条铁轨长长的不知道通向哪里,就这样慢慢走着,走向远方。

 

 

 

 

 

 

( 实在想不好题目 )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1/11/4 22:11:07
--  

哦,看来楼主和我一样了,我也是1994年初次踏上晋城,参加晋城一中的招生考试。不过我当时跟着我同学的父亲,住在泽州饭店!

看到楼主说到平城,敢问楼主是陵川人?


--  作者:马莉
--  发布时间:2011/11/4 23:42:55
--  

    敢问楼主是晋城一中毕业吗?那一届?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1/11/5 11:46:40
--  

原来此平城非彼平城也!


--  作者:晴耕雨读
--  发布时间:2011/11/5 16:26:10
--  

 回复    后来,我不在一中读书,远走他乡

           不是陵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5 16:27:12编辑过]

--  作者:月下独酌
--  发布时间:2011/11/5 19:17:50
--  
    文化散文,呵呵,加使……楼主很加使啊……
--  作者:史德芳
--  发布时间:2011/11/6 11:46:35
--  
真巧啊 我也是94年参加一中的招考的 当时我哥哥在哪里读高三 因为考试 学校就放假了 我就住在高三宿舍里 呵呵 在晋城待了三年 就离开了
--  作者:冯如松
--  发布时间:2011/11/6 12:50:42
--  

史德方?好熟悉的名字,我同学里有一个叫史德方。

这个帖子成了晋城一中校友会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