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娱乐休闲【喷一会儿】 → 转载《奇特的襄黎风俗》


  共有726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载《奇特的襄黎风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襄垣岱宗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55 积分:89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3/6 23:39:14
转载《奇特的襄黎风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18 12:50:15 [只看该作者]

奇特的襄黎民俗
 
 
    襄垣人和黎城人,不论男女长幼,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认识与否,只要一见面,就要嬉笑打闹,你叫我“干儿”,我唤你“外甥”,你让我叫你“舅舅”,我让你叫我“姑姑”,甚至动手动脚,狎昵浪谑,不一而足。过火者,恶作剧,抢东西,却不犯恼。即使恼了,也还必须再把你逗笑,和好如初。文明时,互称“亲家”,亲热异常,外出时,互相照顾,一路同行;遇强时,你帮我衬,共同对敌。总之,只要一听是两县口音,叫一声“干儿”,陌路立即变成亲人,你有吃喝我拿来就吃,我有东西你拿去就用,即使当再大的官,一听来者是两县人,立刻放下架子,平起平坐。这种特别的风俗,特殊的关系,延续了几百年,成为襄垣人和黎城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民俗渊源
    襄垣黎城之间这一奇特民俗,不知开始于何时,也不知发源于何处,仅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襄垣北关村东有一“小店院”,院中住着一户人家姓王,王家夫妻二人,生有一女,长至一十二岁,聪明可爱,乖巧伶俐,王氏夫妇爱如掌珠。这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王氏要去黎城广志垴山上的玉皇庙进香,吩咐女儿在家好好呆着,不料,王氏来到玉皇庙进完香,回头一看,十二岁的女儿早已跟在身后。此庙有个忌讳,凡未出嫁的女孩是不准进庙的。王氏心里一急,叫一声“小奶奶”,随手打了女儿一巴掌,没想到,这一巴掌下去竟把女儿给打死了。旁边一老道说到:“此女非凡,原为玉皇侍妾,已坐化成仙,赶快包骨塑身”。于是当地人为女孩包骨塑身后放在玉皇神像一侧,称为“襄垣小奶奶”,后又将“襄垣小奶奶”移至半山腰的娲皇庙。从此,襄垣黎城成了“亲家”。至今,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八日,襄垣北关的王家还要到广志山给“小奶奶”送新衣,换新鞋。
    此事或许有之。但是,笔者认为,两县人民之间如此广泛的风俗,决不是一个民间悲剧式的故事所能成就的,背后一定有一段佳话。这段佳话极有可能发生在两个县主之间,而且是两位有善政的县官,不然,两县人民也不会如此捧场并引以为荣。或许是两县县主之间的一次和亲,“传说”不过是一种附和而已。以前好象看到过关于和亲的资料,但想不起来是在哪里看过,也说不出更详细的内容了。不过,“传说”发生在北关村东,这里曾经是襄垣旧城城址,由于漳水浸城,才将县城迁至甘水以南,即今城。襄黎民俗若真是由“和亲”而起,那北关村还真的就是“娘家”呢。
 
襄黎轶事
    襄垣黎城民间既然有这样源远流长的奇特风俗,那么,千百年来,就免不了产生许多关于襄黎之间的民间轶事。
    轶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垣北关村王家突发奇想,想把“小奶奶”请回娘家“住”几天,苦于没有人与黎城方面交涉,就求到某国家公职人员,该公职人员乍一想,觉得也是弘扬襄黎民俗文化的好事,于是就帮忙联系了。没想到,“小奶奶”回门之日,襄垣北关,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就差没有挤坏人了。谁知这下捅了漏子,被责令立即停止迷信活动,责任人都受到了批评处分。
    此次活动是民俗活动还是属于封建迷信?这里恐怕有个“度”的问题。若仅限于传说,就属于文化范畴,若将“小奶奶”当作“人”或“神”请回来,再大张旗鼓地举行什么仪式,那就属于迷信了。
    轶事二:农业学大寨时期,襄垣组织中、基层干部到大寨去参观,大巴车拉着满满的一车人,走到半道停车吃饭,正好和同样也是去参观的黎城大巴相遇。这下有热闹戏看了,两车人你逗我,我逗你,你推我,我搡你,你把水泼在我身上,我把饭扣在你头上,黎城人到襄垣车上来打,襄垣人到黎城车上去闹,好一场混战。乃至有被打伤者,有损坏车者,却没有一个犯“恼”,最后,还是在笑骂声中司机赶快走车了事,被打伤者、被损坏车者只得自认倒霉,却并无怨言。
    轶事三:曾有一段时间,黎城和襄垣对开了一趟长途客车,跑了没有多长时间,该条线路就停开了,为何?赔本,因为坐黎城车的襄垣人不买票,坐襄垣车的黎城人不买票,双方都无计可施,于是,只好停开。
    轶事四:黎城产柿子,但黎城人不敢来襄垣卖柿子,若来的话,襄垣人一看就知道是黎城人的柿子,一轰而上,吃光抢光,最后还得当个“干儿子”,只好空手而归。同样,襄垣的地方风味味美可口,什么油糕、豆腐、挂面汤,腥汤饺子加官尝,黎城人来后,叫声“小外甥”,吃了抹抹嘴,一走了之,谁还指望他出钱?此事多矣。
    轶事五:襄垣人到黎城做官,黎城人服服贴贴;黎城人在襄垣主政,襄垣人俯首贴耳。其中原因除了他们本身具有的人格魅力、领导才能、卓著功绩外,两县之间这种友谊所形成的和谐氛围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他们都颇有建树,多有大成者。有趣的是,当他们下乡检查工作,和基层干部群众在一起,谈工作时,大家一本正经,谁也不敢玩笑,可上车一走,冲着车“屁股”,大家也要大声招呼一句“干儿子慢走!”。
    轶事六:各县区基层干部在市里集中学习,组织者深知襄黎的“特殊关系”,怕他们打闹,扰乱了秩序,在分配宿舍时故意把他们隔得远远的。襄垣黎城人偏往一块凑,哪里有襄黎人,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外出考察时,组织者干脆将他们编成一组,反而不打不闹了,亲如兄弟姐妹。黎城人组团来襄垣参观,参观时大家毕恭毕敬。临走上车时,“干儿”、“干闺女”相互道别。
    轶事七:黎城人曾编演过一部戏剧《琦凤公主》,剧情是:襄国和黎国交战,襄国公主琦凤和黎国王子子炎相遇并相爱,私定终身,奸臣鲁承篡位,用计杀死子炎,琦凤殉情而死。襄国国王幡然醒悟,和黎国结盟除掉鲁承,恢复王位。从此,襄黎两国结为儿女亲家,永世交好。此剧曾获晋东南地区创作剧目一等奖,在山西电视台热播,当时在襄垣引起轰动,争相观看。有人杜撰说:鲁承,谐音潞城。
    襄垣黎城民间的这种玩闹仅限于襄黎两家,其他县人若也想乘机揩油,是要吃“架势”的;同样,襄黎人若闹错了对象,闹到其他县人身上,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文明乎?野蛮乎?
    襄垣黎城人之间的这种风俗,亲密中有侵犯,友谊中有亵渎,玩笑中有损失。在襄黎人看来,都不算什么,一笑了之,下次依然。亲家嘛,到底比别人近,近则不拘泥,不计较。可在外县人看来,似乎觉得这种行为有些过分,有失大雅,有点肉麻,不太文明,甚至还有人觉得这种关系不太光彩正当。这也无可厚非,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教育,什么“正人君子”、“正襟危坐”、“男女授受不亲”,怎能允许如此放荡不羁、放诞无礼?却不知,襄黎两县的这种风俗乃是开中国之先例,领世界之潮流,与国际接轨的跨民族、跨阶层、跨性别、跨年龄的文化大融合。
    为什么这么说?汝看,国外的狂欢节,什么德国杜赛尔多夫狂欢节、比利时斑什狂欢节、法国尼斯狂欢节、西班牙大加那利岛狂欢节、意大利尼扎狂欢节、加拿大渥太华冬季狂欢节、波利维亚奥鲁罗狂欢节、乌拉圭狂欢节……这些国家的人们,在狂欢节上尽情狂欢,相互用啤酒喷射、用西红柿掷人、抛橘子、抛臭鸡蛋,奇装异服,奇形怪状,马戏、小丑、美食、欢笑、疯狂、爱情,人们把平时过多的禁锢和郁闷都在此时尽情地释放出来,让紧张的心灵和身体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和满足,从而获得全身心的快乐。
    如此看来,“狂欢”这两个字,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襄黎两家的风俗,不正是两县的“狂欢节”吗?
放任乎?发展乎?
    襄黎民俗在过去的岁月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常被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近年来,这种风俗民情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似乎已不屑于这种“低俗”。其中的原因,我还不能准确说出。是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娱乐的多样化,冲淡了这种娱乐的资源和文化的吸引力?是经济社会,人们都忙于拼命赚钱,这种闲暇心情难得有一席之地?是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拉近了世界各个角落所有人的距离,正所谓天涯咫尺,人们交友的范围已无限扩大,由亲情、民族、地域维系的友谊友情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这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的因素?答案尚无定论。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襄黎民俗是中国唯一、世界仅有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是两县人民品格的融合,性情的互补,友谊的象征,美好愿望的寄托。作为襄垣人和黎城人,有责任将这种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当然,在传承中要摈弃那些愚昧的、落后的、野蛮的、丑陋的东西,使襄黎民俗健康发展。
    如何发展?拙见有四:一是缔结襄黎友好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要由政府来出面。二是要搞好文化经济交流,包括官方的、民间的。三是搞一些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如襄黎狂欢节、民间赛事等。四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工作要由两县共同来做。五是立碑以记。仙堂山东山生态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山顶海拔1725米,是襄垣的至高点。站在东山顶上,可以望见黎城的广志山,据说,这山大喊一声,那山可以听见余音。在山顶上建一“望亲亭”,亭内立一“望亲石”,将襄黎民俗撰文刻于石上,让襄垣黎城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千古传颂,万古长存。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