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嫡系剧种菏泽枣梆(山东) → 梁山枣梆剧团下乡来


  共有7415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梁山枣梆剧团下乡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1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梁山枣梆剧团下乡来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1/22 1:11:48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 李继保 郝美想徐兴允)2月18日,梁山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梆剧团的全体演出人员踏着泥泞、冒着严寒来到了杨营镇东张庄村进行慰问演出。演员们在临时搭建起的戏台上化妆更衣,寒风中瑟瑟发抖。“一看到台下这么多戏迷搬着马扎听我们唱戏,有老人也有小孩,心里就感觉特别温暖,也不觉得累和冷了,”即将登台的演员告诉记者。据悉,此次演出共计六天时间,每天早、中、晚三场,曲目包括《蝴蝶杯》、《踩仙桥》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受到村民尤其是留守老人的热烈欢迎。
  枣梆戏发源于梁山县拳铺镇方庙村。属于古运河文化的产物,据枣梆樊派弟子周祥蔼老先生介绍,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有从山西晋东南来山东做生意的人,落户于梁山方庙村。开办豆腐房。一天,天下了大雨,几个工友在一块闲聊,有一人说:我给你们唱戏。众工友十分赞同,当听他唱了几句时,众工友哄堂大笑,因他是山西人,用的是山西地方方言,唱的是山西剧种,颇有蛮意,因此,众人大笑。这样每逢空闲时候,众工友就以耍笑的形式逗他唱戏。久而久之,众人反而听惯了,也跟着哼了起来。每当他唱戏的时候,便吸引了不少村上的听众。一些热戏的后生也要求跟他学戏。因他不是正规科班出身,会的很少,不敢收徒。再三推脱不掉的,只能教些唱段。戏也没有形成规模。到了后来,又有山西商人开典当的也来到此地,会的剧种与做豆腐的一样。于是他们结合起来,能传授小折子戏《晒鞋》、《烧皂》、《时迁打铁》等下乡唱“板登头”。并不能化装演出。唱腔板式也少,仅是山西上党梆子的几个韵调。当时,由于处在封建社会,人民要经受战乱、饥饿、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对于戏曲发展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这样到了光绪初年,山西有个上党梆子“十万班”来鲁西南地区演出,历时一年之久,鲁西南地区会唱该剧种的人纷纷到“十万班”,要求拜师学艺深造,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老艺人石儒秀老先生跟“十万班”学了几出大戏,产生了组团化装演出的念头。由于没有化装技术,乐队无人,所以把绰号“大闺女”的潘朝绪老生先请来,在今梁山方庙正式收徒传艺。潘老先生是个多面手,打、唱、弹、拉样样精通,历时三年,便成立了第一个枣梆演出团体———义盛班。杰出的弟子有樊欣贤、吴凤珠、如印、何构等。到了清朝末年,梆戏已发展到了河南的濮阳、河北的邯郸、山东的整个鲁西南地区。当时最有声望的就是今郓城县大樊庄的樊五扎、樊欣贤、吴凤珠,他们打的科班也最多,樊欣贤打的是“祥”字科班;吴凤珠打的是“圣”字科班。1949年合成一个团,称南旺县大众剧社,1953年划归梁山县登记收编,易名为梁山县枣梆剧团。
  枣梆戏,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方风格;她既有上党梆子的特色,又有古皇宫的曲调。所上演的剧目由老艺人口传下来的有100多回,大多取材于民间演义小说,如歌颂古代忠良的《天波楼》,有行侠仗义的《水浒》戏,《时造打铁》、《宋江杀惜》等。在艺术方面家底雄厚,角色行当齐全,分工严格,表演程式完整,具有独特风格。

 

(来源:济宁日报)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