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supportLists]-->45、<!--[endif]-->《血箭》长治(京式)落子
首先要说的是,长治落子剧团是上党地区各个剧团中用普通话演唱上党戏,做的最好的。除少数一些发音外,比如京剧中大哥读“大Guo”,而长治落子读“大Ge”,其它可以说是字正腔圆。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党戏的悲哀?
其次是情节方面:
<!--[if !supportLists]-->1、<!--[endif]-->这个戏是新编的,历史史实没有问题,但有重要情节遗漏,比如管仲是怎样被小白关在监牢了的,好像没有交代,至少我没有听到,因为视屏质量较差,道白不是太清楚。其实,在小白继位后,鲁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500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秦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妆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这个情节是很重要的,编剧应该给观众个交代,用三五句,带一下也可。不然,观众会一头雾水:管仲射过小白以后就离开现场,护送公子纠去了,他是怎样被小白囚禁的?
2、关于剧中所提到的长勺之战,剧中好像是发生在小白执政后,而不是齐桓公执政后二年(或许可以用字幕打出来?),齐军仗着兵强马壮,进攻鲁国。战争场面里有不少平民穿插走动,要表现民众受害?其实,当时齐军已入侵鲁国国内,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战争不是发生在齐国,所以这个要表现齐国国民受害的场面,有些虚妄。要说民众受害,那应该是鲁国的民众!还有小白拿着抢参加战斗,这也有些玄。有资料说,战斗中射杀了齐桓公子公子雍,未提到齐桓公是否参战。
3、作为国君后妃的嫦娥,夜里单独巡营,似乎难以想象。
4、设计了管仲的女儿为送一张纸条,出现在战场,还为小白挡箭而亡,好像也不可能,(当然加进去,也无关紧要)。
5、当时的战争是用战车,如何表现用战车作战的场面?或许可以用画着论子的旗子?
有关这个戏的史实,有兴趣者可参考《管子》和《曹刿论战》等。
三是化妆:
1、平天冠 —— 古代帝王百官祭祀时都戴冠冕,以冠冕的梁数和旒(礼帽前后的玉串)的多少作为识别。天子(皇帝)戴平冕,也叫“平天冠”,垂白玉珠十旒。又叫“通天冠”、“平顶冠”。一般情况下
,皇帝是着便装的, 只有在登基或者重大活动的时候才着冕冠(就是平天冠)冕服。诸侯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的冠冕则要简单的多,平时戴的冠冕如图。
<!--[if !supportLists]-->2、<!--[endif]-->一老者蓬头散发,像个疯子。孔子曾说到:周天子管辖下的人束发,南面野蛮人披发。齐国人也是华夏民族,如果不是巫师,怎么会有头发披在肩上?
<!--[if !supportLists]-->3、<!--[endif]-->抛弃了传统的髥口、脸谱,大将不扎“靠(借音)”——背上的西面小旗子。中国国粹——传统戏的化妆就丢失了!
四是伴奏虽有突破,比如用琵琶单独伴奏,听起来也很独特,但有两大段唱腔,似乎不能听出是否为上党落子的旋律。一是探监的一段,乐谱作者好像喜欢豫剧,河南的侉腔混合在里面。另一段是用琵琶伴奏的那段,没有落子的味道。不知是否特地为小白设计,让他唱独特点?
下面再说文字方面关:
主公 —— 小白在继位以后,似应被称为“大王”或“王”。“主公”虽是对人主的称呼,但查有关资料,对诸侯王的称呼多称“大王”或“王”如: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小白:普天之下皆我国土 —— 当时齐国只不过是周天子治下的一诸侯国而已,怎么能说“普天之下皆我国土”?同样,后面有小白台词中将齐国称为“神州”,也是一样不妥。
无处栖身 —— 应读“Qi身”,而非“Xi身”。
称鲍叔牙为“元帅” —— 鲍叔牙是齐国大夫。在小白未成为国君时,他们无兵无将,怎么能称元帅?他被小白任命为元帅是在将要同鲁国作战之前。
小白:“难挽国罪人间留” —— 什么意思?是说他没有挽救国家,自己有罪而不能留在人间?文言文也不会这样写吧!
小白“来世变马牛......变犬豕为民谋福利”两句
—— 是说变成牛马或猪狗给人民役使、看院子或者被杀让人做成红烧肉吃吗?或许“变马牛共驱使”好些?
其它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