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岂能以一“字”之表,覆其义?


  共有647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岂能以一“字”之表,覆其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丹河源头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阿诺 帖子:3526 积分:223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2/24 14:53:47
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岂能以一“字”之表,覆其义?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26 12:02:00 [显示全部帖子]

山西省四大梆子,包括上党梆子,关于上党梆子在此不叙,专叙一下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属于山西省四大梆子五大剧种之一,这个剧种风行以上党地区为主的一个大的、甚至跨区、跨省区域150多年,一般的落子戏曲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地方风味,形式相当活泼,自由,擅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是上党落子则拥有自己的风格。

 

————上党落子从武安落子传来,清朝道光年间吸收上党地方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一个戏曲剧种,搬上舞台后,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迅速发展,由只演民间生活小戏转变为也能演朝代大戏。一般的落子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而上党落子除有上述优秀的特点之外,则传统的文武朝代大戏、现代大戏都演,成为上党地区人民群众非常青睐的戏曲,在国内所有落子剧种行独有其戏曲特色之魅力风格。

 

————反对有人提出上党落子更名的提法!

 

————同时,反对有人提出上党梆子更名的提法!

 

————最近几年来,还有人老想着把上党梆子更名为“泽州调”或者“恢复”什么“宫调”?

 

————真的很奇怪!难道我们的人民作家赵树理同志60年前和专区行署以及山西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同志综合评价分析以后提出的关于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的现在名称“错”了?既然当年用这样两个名字,一定是具有科学、公正、规范的道理与历史的、文化的、未来的内涵、哲理、意义,现在的名字非常之好,已经确定下来60年了!

 

————我们的一些同志为什么不去设法采取有效保护、发展、振兴上党戏曲的好举措,而一直想更改或者倒退这样两个剧种的名称?或者按照独言、偏私去撤换已经深入人心、深深打上中华戏曲文化烙印的剧种名称?

 

————难道说,从上到下,有什么人会去同意有一些人节外生枝提出给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更名的提法???!!! 

 

一个剧种的繁盛与否,和名字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戏曲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人民喜欢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

 

不要抠字眼了,名称不能说明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仓吉到孔子,到鲁迅先生,方块字、文言文、白话文,华夏语言文化一脉相承!

 

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岂能以一“字”之表,覆其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26 12:45:4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丹河源头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阿诺 帖子:3526 积分:223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2/24 14:53:4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27 16:41:51 [显示全部帖子]

南垂人先生:我不管您是否来自长治市郊区南垂,看您字里行间---您就是一个非常的有神论者!您还不承认?

什么“大雅之堂”?什么“小剧种”?

------上党梆子能保平安能增效益?上党落子就出问题就亏损?您的言论是站不脚的!清则自清-浊则自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丹河源头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阿诺 帖子:3526 积分:223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2/24 14:53:4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28 19:07:57 [显示全部帖子]

南垂人先生:对不起,真诚向您道歉,错怪您了!

共同为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上党戏曲焕发曾经健康、繁盛、齐放的昔年风采而努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丹河源头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阿诺 帖子:3526 积分:223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2/24 14:53:4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8/23 23:03:33 [显示全部帖子]

我们应当大力支持西调发展与振兴,但为什么老要给西调更名永年上党梆子呢?

还是不要颠覆一个已经形成160多年的地方戏曲剧种名字!众所周知,从19世纪50年代初期,山西上党梆子戏班开始影响到冀南地区,迄今为止已经160余年了。

19世纪70年代末期,山西上党地区大旱,在潞安府(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一个上党梆子“三义班”东出滏陉直达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同行的20余艺人以田书德、张魁等为主,陆续招募当地人入班演出,随着逐步发展以及长期演出,和职业戏班的分析与增加,戏班艺人的演唱与道白不断受到当地方言与文化熏陶,同时受到当地其他剧种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调剧种。

目前,西调在唱念方面,虽有上党梆子的烙印,但已经完全摒弃了晋音,并向京白、韵白靠拢,唱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西调在表演上学习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与上党梆子有了较明显的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23 23:03:47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