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为上党戏挑刺 47 《醉陈桥》长治落子


  共有361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为上党戏挑刺 47 《醉陈桥》长治落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为上党戏挑刺 47 《醉陈桥》长治落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7/21 11:25:05 [显示全部帖子]

    54《醉陈桥》长治落子

      要说上党落子戏,长治落子剧团应该是最好的剧团了。在他们演的所演剧中,《醉陈桥》当是最好的戏吧?几位著名的生、旦、净角的轮唱让观众大饱眼耳之福!

    不过,本人是专门为本地戏找缺陷挑刺的,即使不考虑戏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还是发现了一些地方不合理:

台词中说,赵匡胤“我的娘小房生下我”和他十岁闯关西(指潼关之西的陕西地区)—— 旧时说十岁,也就是现在说的周岁八、九岁。赵匡胤不是孤儿,娘也不是后娘,父母也不是打工仔。他是世家出身,其父曾经是朝廷的军官,级别至少也是少将。虽然当时的历史处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家人也曾用箩筐挑着他和弟弟逃避石敬瑭的战争灾难,但他一直有父母的呵护,没有可能出去流浪。再说,那时八九岁的儿童能闯什么世界?走几十里都没有村庄,不会饿死吗?

戏剧故事给观众的印象,好像是在一天,最多两天之内发生的,因为直到郑子明被杀,他的夫人还在说他是到陈桥吃酒去了,要等他回来问问是怎么个情况。但在后来赵匡胤为自己的错误检讨的时候,他说黄袍加身后一个月韩龙来进妃。所以,前后的台词是有矛盾的。

    赵匡胤让郑子明去太庙上香,是在他被封官之后。他是在去的路上遇到韩龙,还是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他的?好像没有说明白。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登基封官时就给他一道旨意,他是否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被杀了?

台词中有“站城壕”之说。城壕即护城河,陶三春领着兵将站在护城河中做什么?或者是站在护城河的桥上或河边?

如果联系历史事实即使依据小说《飞龙全传》,也更有问题:

    1、赵匡胤是在二十一岁时,外出在关西和关东闯荡的。二十三岁时,经人介绍投奔在后周大将郭威帐下,开始了军旅生涯。

    2、台词中有“符后命陈桥来议王”,这绝对是剧作者自己编的。其实,这是赵匡胤实施的的对后周政权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病死,七岁儿子继位,是为恭帝。作为大将的赵匡胤等,心中有想法,便借口北汉与辽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期间,他弟弟赵光义、赵普和高怀德等谋划,乘他酒醉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将结拜兄弟柴荣幼子的天下占为己有。据说,他曾推脱,但谁不想当这天下之主呢?于是便有了大宋这个朝代。不过,据说郑子明当时不在陈桥,没有参与。他和柴荣也是结拜兄弟。

    剧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韩素梅被封桃花宫,其兄韩龙夸官,冲了郑恩马头,从而导致郑恩被杀。韩素梅这个人应该是有的,《飞龙全传》中说是赵匡胤在流浪中到勾栏院找“小姐”时与相识,后来她不做“小姐”,过上了良家妇女的生活。赵匡胤也曾再次遇见她,还将他介绍给了郑恩。赵匡胤称帝后,她被封在偏宫,但未说他是否由其哥哥韩龙送进宫。

郑恩的死也有别的说法:

    郑恩为人鲁莽,做事不计后果,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见了赵匡胤依旧和以前一样叫二哥。终于有一次冲撞了赵匡胤,让赵匡胤这个皇帝很下不高兴,于是便忍痛斩了郑恩。

    早在后周国主郭威的义子周世宗柴荣登基以前,曾经有过赵匡胤等八个青年金兰结义。结义时他们曾有誓约:取得江山后共享富贵,轮流为帝,兄终弟及。尽管是在长期的征战当中,结义弟兄多数已经阵亡,但还剩下了自己的同胞弟弟,官拜晋王的赵匡义,还剩下郑子明。赵匡胤恐怕日后江山旁落,就对郑子明起了杀机。有一天,赵匡胤在御花园摆下酒宴,专门请郑子明喝酒。在酒席宴间,磕头弟兄俩畅所欲言,无话不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把话题转到了征求郑子明对自己当皇帝后的意见上来。郑子明是个心直口快之人,他当年没有参加过陈桥兵变,事后又对陈桥兵变的做法心里存在着一些不满。念及当年的结义之谊,就直言地历数了赵匡胤自登基以来的一些处理不当之事说到兴起,又提到了赵匡胤如何对不起大哥柴荣之事。几句话说得赵匡胤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怒起心头。于是,赵匡胤大骂郑子明欺君犯上,就把他杀了。

    由上述情况看来,或是是后人对曾经的“小姐”韩素梅当上娘娘不满,从而编这个故事羞辱她,也未可知。

    台词中有陶三春被封养老院之说,事实是在赵匡胤登基后,他的母亲杜氏还健在。有资料说:赵匡胤追尊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当时太祖拜于殿下,群臣相贺,杜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道: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而反生不乐,何也?太后道: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治得其道,则此位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此吾所以忧耳。太祖拜道:谨受教。遂立贺氏为皇后,韩氏为偏宫。由此看来,陶三春被封养老院之说也是剧作者编的。

台词中有“郑仁儿法场去探父”一句 —— 无疑郑子明是有儿子的,但有故事中说,她和郑恩的婚事有三年的约定:“郑恩若有了王位,便来娶我;若无王位,叫他不必来娶三年之内,果然因为柴荣当了皇帝,他也沾光当了北平王,接着被请到汴京成亲。但柴荣在位时间约三年,即使他们有儿子,也只一岁或两岁,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到法场探父亲,还被风刮得无踪影了呢?或者他有个螟蛉之子?

    剧中提到“不幸火焚尧王庙”,这应该是指郑子明和赵匡胤合谋烧了柴荣为南唐进来的两个美女的宫殿,同时将两个美女也扔到火里烧死了。

    这个戏在京剧中名为《斩黄袍》或《斩龙袍》,剧本内容差不多,但《醉陈桥》的内容多些,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但却没有苗先生去为郑恩说清的场面。就戏名而言,《斩黄袍》或《斩龙袍》是对整个戏的总结,而《醉陈桥》只仅仅是指这个戏开头的内容。应该说,作为戏名,前者比后者好得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7/21 11:25:24 [显示全部帖子]

 下面看文字:

    想起大哥名柴王 —— 感觉上,好像记忆已经很淡泊了,回想很困难似的。或许改成“想起了柴王大兄长”好些。

    我忙叩头谢恩道 —— 有王道、霸道、孝道、书道和茶道等,但好像没有看到过“恩道”。或许是戏剧中特有的词?

    加封 —— 应是加封号。 

    俺兄难把官升 —— 妹妹已被封在桃花宫为妃了,还要升什么官?

    哭死我老爷痛悲伤 —— 这句词的意思是:老爷是因为我哭他才死的,所以悲伤?这句唱词或者可以去掉“死”,改为“哭我老爷痛悲伤”

    要与老爷把冤伸 —— 好像演员唱“要与老爷把冤”。可能没听清?

    咱兄弟不得地提上一提 —— 应该是“不得第”吧?意思应同“状元及第”中的“第”,指一定的等级。不会是指没有得到某个地方。

    我的娘小房生下我 —— 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前面已说过,赵匡胤是官宦人家出身。

    昏王哭 的 欲酒醉 —— 应是“得”。此外,这句话说得不太明白,是说哭得像喝醉了酒吗?

    皇嫂 —— 高怀德称陶三春为皇嫂,应该是“王嫂”才对吧?因为他是平北王郑恩的妻子,而不是柴荣或者赵匡胤的妻子。

    有关本戏的历史资料,可参见:

    《飞龙全传》片段:

        世宗既崩,群臣立梁王宗训于柩前即位,是为恭帝。文武山呼已毕。尊符后为太后,垂帘听政。遣兵部侍郎窦仪至南唐告哀。窦仪领命,至南唐来,正值天寒冻,雨雪霏霏。不日到了南唐,见了唐主。唐主欲于廊下受诏,窦仪道:使者奉诏而来,岂可失其旧札?若谓雨雪,俟他日开读可也。唐主闻言,拜诏于庭,不胜哀感。款待窦仪而别。数日,有镇、定报到:河东刘钧结连契丹,大举入寇,声势甚盛,锐不可当。近臣奏知太后。太后大惊,急聚文武商议。范质奏道:刘钧结连契丹,其势甚大,惟部检点赵匡胤可以御之。太后依奏,即宣赵匡胤入朝,命为元帅,领兵敌契丹。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当另调澶州等处将帅,一同征讨,是乃万全之策。太后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调拨张光远等,会兵出征。时苗光义自从在王府决数救护匡胤之后,一向隐在山中,今见世宗弃世,来到京中,见日下又有一日,黑光相荡,指谓匡胤亲吏道:此天命也,时将至矣。言毕,飘然而去。此时各镇帅臣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杨延翰、李汉升、赵廷玉、周霸、史魁、高怀德等俱在麾下听用。当时择日发兵,摇旗呐喊,擂鼓鸣金,一声炮响,行动三军。看看来到陈桥驿,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高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检点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至,众人以欲立之事告之。赵普道:吾正来与诸公议此大事。方今主少国疑,检点令名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粱,天下定矣。乘今夜整各,次早行事。众皆欢喜,各自整顿军伍,四鼓聚集于陈桥驿门,等候匡胤起身,便举大事。此时匡胤身卧帐中,不知诸将所议。天色渐明,部下众将直入帐中,高叫道:诸将有言,愿立检点为天子。匡胤大惊,披衣而起。未及诘问,众拥至跟前,石守信竟将黄袍披在匡胤身上,抱在椅中,众将山呼下拜,声彻内外。匡胤道:汝等自图富贵,使我受不义之名。此何等事,而仓卒中为之?石守信道:主少国疑,明公若有推阻,而被岂肯信乎?再要成事,恐亦晚矣。匡胤嘿然不答。匡义进道:此虽人谋,亦天意也,兄长不须迟疑。且济天下者,当使百姓感激如父母。京师,天下之根本,愿下令诸将,入城不许侵夺百姓,乃为天下定计也。且苗光义先生前日对人说道,日下复有一日,该哥哥登位无疑。匡胤听了苗训之言,如梦初觉,想起前日相面之词,真是先见,懊悔屡屡失礼于他。遂下令道:太后与主上,是我北面而事的,不得冒犯;群臣皆我比肩,不得欺凌;朝中府库,不得侵掠。用命有重赏,不用命则诛。军士皆应道:谨受命。匡胤号令已定,遂整队而回。军士至汴梁,自仁和门入城,秋毫无犯。百姓欢悦。有诗为证:七岁君王寡妇儿,黄袍着处是相欺。兵权有急归帷幄,那见辽兵犯帝畿?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