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论坛上看到好多讨论上党梆子唱腔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帖子,我也想就上党梆子唱腔改革问题说几点自己的意见:
纵观中国所有剧种,任何一个剧种的发展都是在不停的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发扬光大的。当然这种发展也好,改革也好。前提是继承,只有继承好了,才能发展,才敢改革。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敢(会)跑步的人,必然是要会走步的,只有走的熟练了,才能跑,才敢跑。试想,敢对唱腔改革的一定也是对传统唱腔非常了解,非常熟练掌握的人。
好多人对改革唱腔,持反对态度,把改革腔说的一文不值,百家争鸣,无可非议。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说的太绝,回顾上党梆子的几朵梅花,哪一个又不是唱着改革腔拿回省级、国家级大奖的呢?张爱珍老师的《杀妻》、《两地书》,吴国华老师的《杀庙》,张保平老师的《杀庙》、《初定中原》,陈素琴老师的《杀妻》、《惊疯》,包括后来《赵树理》里最广泛传唱张保平老师和吴国华老师的“紧抱着关连中”唱段‘我逃难离家你种田,,我八年不归你受穷,我年年下乡你劳累,我回回挨批你担惊……’ 难道不都是新剁板吗? 大家可以客观公正感觉一下,一出戏,如果里面的唱腔一直是四六,中四六,慢四六大家会是什么感觉。唱腔是剧中人物根据剧情而演唱的,如果一味用一种腔体人物是不能很好发挥的。再以我们的传统名剧《秦香莲》,当时我们的上的上党梆子老艺术家们也是一再改革才走到今天的。〈杀庙〉一场秦香莲的快板唱段‘家住湖广均州地,我的名叫秦香莲….’也是由靠山红演变的,还有韩棋的‘感天动地….’都是改革过的。
所以说唱腔改革要遵循几个原则:一、观众喜欢不喜欢。二、能不能广泛传唱。三、专家认可不认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4 9:51: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