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丛丛
走进周有志的家,摆放在客厅醒目位置的是一把把他自制的京胡。老人拿起琴,调弦、端坐,而后,只见他身随弦声动,一段 《西皮流水》经由他的演奏,婉折动人、意韵相生……
“跑码头”成就“黄金搭档”
今年84岁的周有志,用一辈子干了一件事——操琴。周有志少时贫寒,因家里买不起琴,他便搓麻绳练习,从13岁到16岁,一学就是3年。无师自通的他带着这门手艺在胶济沿线奔走,遇到了平生第一个机会——为麒派名家王韵童操琴。“王韵童常演《追韩信》、《徐策跑城》、《狸猫换太子》这些麒派吃功戏,我们合作得还算顺风顺水,戏班除在胶东打响外,还把演出扩展到张店、博山一带。”周有志回忆说。
在旧时“跑码头”演出中,名角儿“碰班”也是常有之事。1953年底,周有志随王韵童到莱阳一带演出,此间,黄宝岩的戏班也到了莱阳。素有“神枪大王”美誉的黄宝岩暗派助手了解当地的演出情况,戏班管事在无意中听到了周有志的演奏,回去便辞退了原来的庞姓琴师,力邀他加盟。“当时,觉得黄宝岩更能叫响,就去帮了他。”说这话时,周有志带着对王韵童的愧意:“因为我的请辞,王韵童的戏班后来就慢慢解散了。”
两个戏班“争抢”琴师的故事成了当时的佳话,而比这更轰动的是:周有志与黄宝岩成了舞台上的“黄金搭档”,在青岛一带演出时,他们创下了连唱两个月,场场客满的纪录。因周有志的精湛琴技,黄宝岩的发挥也更如虎添翼。“观众们排着队,争看‘黄老板’的《南阳关》、《走麦城》、《杀四门》,通常过门一响,熟稔的看客也都知道操琴的是谁了。”提起当年的盛况,周有志难抑兴奋。
拜师名门技艺日进
“旧时梨园行有规矩,即便技术再硬,若没人帮衬,也吃不开。”在青岛的演出虽让周有志名声大噪,却因行内无人照应,不少责难也随之而来。无奈之下,周有志才托人介绍,拜在了董继贤门下。
对于周有志来说,他不光是借了董继贤的名声,师傅的才情、人品更令他钦佩。“师傅对于操琴有独到的了解,他眼中,琴师不单是熟练工,还要多读书、学习,让手艺的展示由内而外。”董继贤的点化,让周有志技艺日进。
一次,周有志到淄博演出,碰到了著名演员袁世海、杜近芳以及琴师沈玉才。他被沈玉才认了出来,说道:“你是董先生的徒弟,我知道你!”受宠若惊的周有志本想表达向沈玉才学习的愿望,未等开口,就被他叫到戏园子里照相留念,并一同探讨技艺。这段偶遇,让周有志志向愈坚:“流动演出的日子虽然颠簸劳苦,但能得到行家的认可与鼓励,我更加心无旁骛。”
后来,随着名角挑班向院团国有化的改革,周有志结束了为名家操琴的日子,1956年,他正式加盟博兴县京剧团。面对一穷二白的剧团,分内分外的事儿,他样样都“管”起来,就像赶着牛车下乡送戏这样的苦差事,也从不推辞。从名琴师到剧团的“勤杂工”,周有志干劲十足。“一辈子能干自己的专业,这是福气,咱得知足。”面对外人的不解,他如是说。
“鲁北琴王”唯愿传承
退休后,周有志有了难得的闲暇,他在滨州的家成了专业或业余人士切磋技艺的地方。如今,周有志的学生遍布滨州市京剧团、德州市京剧团等市县剧团……学习的人多了,他也因此得了个“鲁北琴王”的美誉。“操琴离不开手的和谐,天赋条件不可或缺,但成为一个好琴师,要对戏烂熟于心才能生发于外。”对于外界的赞誉,周有志早已淡然视之,只管孜孜不倦地传授他多年来的所思所悟。
近年来,周有志又琢磨起了京胡的制作工艺。摸索了一辈子胡琴的他,深谙选材、蒸筒子、烤筒子等每一道工序。“西皮调与二黄调的京胡在选料上不同,所选筒子的尺寸也各有不同。而轴子、竹节的比例都要准确计算。”为找到上佳的材料,周有志曾亲自前往福建选材,一次背回数种原料。
至今,周有志制作的京胡已近千把。“连续制作一把胡琴的周期在15天到20天,如今年纪大了,动手能力不比从前了。”周有志感叹说,京胡制作技艺与操琴一样,唯有知音心自懂。淡泊名利的他,只愿把这些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