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年轻观众的产生,戏曲的未来就很昏暗。
我觉得,戏曲当前的衰落,除了万事万物都有的、概莫能外的“生老病死”客观自然规律外,在主观上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戏曲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狂妄自大。两种情况都对戏曲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后一种表现对戏曲发展的束缚更大。
戏曲动不动就搬出“祖宗”来说事,以“非遗”自傲,拒绝众多仁人志士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殊不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不是过去的所有东西、所有传统(包括一些确实有艺术价值的好东西),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些东西,即使舍不得,也终将在万般遗憾中被埋入历史。楚辞好不好,汉赋好不好,唐诗好不好,宋词好不好?唐宋百戏、元杂剧……更近点的,想想咱们上党梆子中的罗罗戏、卷卷戏,甚至上党昆曲?它们好不好,曾经兴盛过没有?任何事物被历史淘汰,除极特殊的事例外,都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与时代脱节了,与时代的审美情趣疏远了。
祖宗还曾在龟甲、兽骨上写字,还曾拿着小木棍儿算数,还曾钻木取火……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历史上都有辉煌的一页,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应该继承?我们应该抵制用纸,抵制用计算器,抵制用打火机? 显然不是。
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继承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继承而继承。当然,我决不是说反对继承。而是认为现在对继承的呼声太多太大太重,对创新的批判太多太大太重。现在戏曲的衰落,决不是创新造成的!反而是创新在推迟着戏曲的衰落!
我说如今全国的戏曲之所以一片衰落,很在于戏曲狂妄自大,拒绝和排斥革新,一直没有想过放下身段,去考虑一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也从来没有真正想过吸引年轻人来看。
《开心麻花》是业余演员办起来的,为什么会异军突起,在话剧界最火?湖南台为什么在省级台里收视率第一,常对央视造成危险?他们有俗的一面,但我们要看到他们正面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真正以观众为中心,把观众当成真正的上帝,所以才赢得了观众,赢得了比其他电视台更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我觉得,现在戏曲界最应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成天争执唱腔正宗不正宗,也不是应该是改革的步子大不大,而是应该优先考虑如何把年轻观众吸引过来的问题。再正宗,到年轻人这里成了断层,最终也只有灭亡的命运。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而不让它抱着一块“正宗”“传统”的灵牌死去。
当初佛教初入中国之时,中国人排斥它。佛教界就拐了弯子,宣传说他们佛教其实就是道教,二者其实是一回事。并捏造了一个事实: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实际是跑到印度去了。然后在印度传了道教,但印度人的语言中把老子的这种教叫作佛教。这就是后成著名的“老子化胡说”的源起。
如此一来,中国人就没了排外心理,坦然接受了。
任何事物的兴盛和衰落,都不只会是一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中,有主有次,有轻有重。但事实上,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没有能力同时对每种原因都进行修正。当今的戏曲,要想振兴,必须在诸多矛盾中,抓住最主要的矛盾,来由主到次、由点到面逐一展开突破。
什么是戏曲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我觉得就是没有观众,确切说是引不来年轻观众、扩大不了观众队伍、观众年龄层次青黄不接的问题。
新观众的培养,和是不是最传统的唱腔有关系吗?显然没有。对新观众来说,你不管怎么唱,无论是传统唱腔,还是改革唱腔,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好听,他可能多听一会儿;不好听,立马走人。
中国戏曲总体上比较“正”,在当前的泛娱乐化时代,明显处于弱势。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其中一个手段就是要在戏曲中增加情趣,要能产生现场效果,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不能自以为是,明明败落不堪,还高高在上,装腔作势,打着“国粹”“省粹”“市粹”的名义,保守在原地,不融入时代审美,不反映现实生活,不与当代人产生共鸣。所以我认为,戏曲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自大”,是心中无观众,不愿为了观众而进行应有的改变。说穿了,还是“卖方市场的思维”,殊不知中国早已转入了“买方市场”,“卖方”必须揣摩“买方”的喜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回头说佛教早期挂着道教的名义的问题。当佛教立足已稳,被国人广泛接受时,佛教又开始改革,改什么革?改回原始教义上去,不愿与道教“同质化”。也就是说,开始脱扯掉道教的幌子,公开说它们其实根本就是另外一种宗教。
反正忠实的信徒已经那么多了,都“南朝四百八十寺”了,都远在道教人数之上成千上万倍了,根基稳了,还有什么好怕的。据说现在全国入籍的佛教徒有10万,而道教徒只有2000多。而实际上,算上在家修行的丛林居士,佛道的人数差别更为巨大。
佛教第一次“去佛近道”的改革,解决了“站稳脚跟,培养信众”的问题,重点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去道还佛”改革,解决了“回归正统”的问题。多么地胸怀宽广、不拘一格呀!
我觉得,佛教的发展之路,中国戏曲应该借鉴。上党戏曲同样应该借鉴。
==========================================================================
特别注解:
这篇文章中,我仅仅在努力讲主次矛盾的问题,是一个大而论之的问题,是从宏观角度论述。不从宏观上动手着眼,任何微观上的缝补对戏曲的复兴、对年轻观众的培养都意义不大。我们不注重年轻观众的审美,不考虑他们的喜好,观众怎么会来看戏,怎么会爱上戏呢? 关于其它一切继承与改革的具体问题,比如唱腔改不改、如何改,声光电技术使用不使用,蒙太奇手法借用不借用等,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在这些具体问题上,我也没有表达任何个人观点。
因为我总觉得,不解决戏曲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只在技术层面讨论唱腔、舞美、灯光等问题,就如同一个人发高烧,不给他对症吃药,而是用电扇猛吹着他降温。暂时性看来,或许能降下体温,但病依然存在……不是长远之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19 16:12: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