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情怀


  共有38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情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情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0/29 10:56:15 [显示全部帖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0/29 10:58:01 [显示全部帖子]

痴梦一生话坚守——记剧作家孙德民

时间:2014年10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慧娟

  在众生喧哗中他独享清静,在物欲横流里他常怀梦想,行不乖但个性凸显,话不多却自有一种冲淡平和的味道,这就是剧作家孙德民给我的第一感觉。孙德民,8部戏曾获“五个一工程奖”,7部戏得过文华奖,3部戏获授曹禺戏剧文学奖,《雾蒙山》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重点资助剧目。这位辛勤躬耕于戏剧田野的大家,在谈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戏剧创作经验时,却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创作技巧方法可言,而且即使有也不见得适合每个人。但他却有一个最深刻的体会要与年轻戏剧创作者分享,那就是对戏剧一定要有一份执著的坚守之心,甘于清贫乐享寂寞,死死守住戏剧创作这块阵地,永不放弃。

  戏剧对孙德民而言是一个难解的情结,是一个一生追逐的痴梦。他从小喜欢看戏,常常因为看戏顾不上吃饭,有时候看戏,土戏台下人太多就会挤掉他的鞋帽。大学毕业之后为了追逐自己的戏剧梦,他放弃了高校老师的工作,转投戏剧,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逐梦旅程。不仅创作剧本,他还写剧评,为年轻剧作者修改作品,开展讲座……直到现在,他对戏剧的热情不仅没减,还与日俱增。孙德民说:“每一次看到自己创作的剧目上演,观众的掌声、欢笑与凝神注目,我都觉得欣慰满足,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生命也有了质感。”说这些话的时候孙德民的眼中流露着幸福的光芒。

  孙德民在家乡的承德话剧团一待就是几十年。他说,在最初的20年里,他写了几十部戏却从未拿过稿费。一来因为剧团比较穷困发展举步维艰,二来他还是团长,承担这个任务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受到影视挤压,许多剧作家都转投影视剧本创作,因为它们投入少效益高,剧本创作数量因而急剧减少,质量也不容乐观。“剧团要生存,就得有戏演,这是我当时最基本的生存理念。”孙德民说。作为一个专业作家,他却常常是在业余时间写作,在他的意识中从未有过“放假”二字,回忆起自己担任承德话剧团团长的日子,留在他记忆深处的就是一个“忙”字。演出时,他跟大家一起装台卸台拉大幕,甚至跑前台。到了乡下,跟演员们一起睡大通铺。演出告一段落,别人可以稍稍休息喘口气,他则又要投入下一部戏的构思。尤其是每年春节,当别人举家团圆放松心情的时候,他却进入“闭关”状态,把办公室的大门一关,遨游在自己的戏剧世界里,伴随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和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开始他新戏的创作。等过了年,大伙儿上班了,孙德民便会把一部散发着墨香的剧本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讨论,然后修改、投排。他的大部分剧作都是这样完成的,这几乎形成了他的创作习惯和常态,几十年来概莫能外。那时剧团经费紧张,很多资料都买不起,为省钱,孙德民常常奔走于各个图书馆,做好相关笔记。他说在写《懿贵妃》的时候,他在北海边上的北京图书馆查资料,中午累了就在公园的长椅上躺一会儿。

  “从生活到戏剧的耕耘,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在谈到对戏剧创作的真诚态度时,孙德民如是说。“戏剧创作要想鲜活,人物要生动,情感的冲撞要有张力,要包含对于人性的哲思,要发现寻常生活中不寻常的基点,要对熟悉的事件做一些陌生化的表达,我觉得深入生活是必须要坚守的创作之路。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才会发现那些具有故事内核的戏剧种子。”孙德民的几十部戏都是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哪怕是熟悉的题材内容,他也要去求证求真。孙德民的戏号称“山庄戏剧”,表现那份乡情乡韵,是传神的。他多次徒步深入山区,走几十里的山路,去采风去了解民情了解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了创作《青松岭》他在那里住了半年多。为了创作《雾蒙山》,他在那个村子住了六年,熟悉村子里两代人的恩怨情仇,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农民心理。或许,他比那个村子的村民更了解农村,更了解自己。

  另外,孙德民对于自己的作品追求精益求精,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历经数稿,反复打磨,即使获奖作品,他依然会多次修改,经历数年依然精进。像领风骚于一时的话剧《懿贵妃》10年后复排,愈加精致,取名《帘卷西风》。话剧《班禅东行》再加工两年后改名《圣旅》,16年后改编为戏曲《六世班禅》。孙德民虽然作为领导,但他对戏剧创作绝不是站在“岸”上指指点点,而是置身其中,不断反思学习,在求索中前进。虽然他许多时候是应院团和演员的邀约进行创作,但他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作家的主体意识,没有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做到了“遵命”而不“唯命”。所以他的作品没有像一些“赶时髦”“追浪头”的作品那样稍纵即逝,而是独具美学价值,能够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当下的戏曲现代戏不少是话剧加唱,不能充分展示戏曲的艺术魅力,除导演、表演外,这其中也有剧本结构的问题。孙德民的戏曲现代戏皆符合剧诗的规范,因而舞台呈现既生活化又戏曲化,充盈着戏曲的美好精神。”这是戏剧评论家王蕴明对孙德民戏剧的评价。而且,孙德民的戏剧更多的还包含自己对于生活和人性的哲思,不仅是诗意的,是审美的,还是富含哲理的。这是孙德民对自己的创作要求的执著坚守。

  如今,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孙德民依然不肯停歇,而是铆足了劲继续在戏剧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评剧《从春唱到秋》、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话剧《雾蒙山》,河北梆子《晚雪》《日头日头照着我》《女人九香》……只是今年就有他创作的多部戏剧作品绽放舞台且不断获得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撰写论文、到各地开办戏剧讲座、指导新人新作、提携后进……年逾古稀的孙德民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坚守在戏剧舞台上,以火热的情怀兑现着他对戏剧对自己的承诺,“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戏剧梦痴迷到底”。(编辑:晓婧)(编辑:晓婧)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