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转帖)寻找回来的世界。


  共有48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寻找回来的世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转帖)寻找回来的世界。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14 11:45:23 [显示全部帖子]

(转帖)寻找回来的世界http://epaper.ccdy.cn/html/2014-12/12/content_142389.htm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14 11:46:22 [显示全部帖子]

 中国文化报 >  2014-12-12
重回朝阳沟
——河南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侧记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12月4日,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沸腾了。“河南省豫剧三团回来了。”伴着冬日的暖阳,朝阳沟村的村民奔走相告。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来的不仅仅是河南省豫剧三团,还有许多河南的艺术名家。

    这一天,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和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带队,河南省知名艺术家李树建、姚金成、张芳、杨林、张平、贾文龙、丁建英、李杰等到朝阳沟村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基地采风活动。

    朝阳沟位于嵩山脚下,原名曹村。1957年,著名编剧杨兰春来到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曹村,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一年多,精心创作出现代豫剧《朝阳沟》。由于剧情以及剧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经历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修改和打磨,使得豫剧《朝阳沟》深受欢迎。特别是《朝阳沟》被多个剧种移植到舞台之后,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为了纪念这一创举,1974年曹村正式更名为朝阳沟村。

    “这几天村里人都在说‘豫剧三团回来了’,而不是‘豫剧三团来了’,一字之差,你就能听出来村民们对三团的感情。我们是把三团当成家里人,三团来朝阳沟,就是回家了。”69岁的朝阳沟豫剧团总顾问冯书太说。

    采风活动中,艺术家们重温了杨兰春当年创作《朝阳沟》的路线。走访当地群众时,大家特意来到杨兰春下乡时居住过的农户家,了解和学习杨兰春的工作作风和感人事迹。村民们跟艺术家们围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回忆起杨兰春和他们在一起的岁月。

    66岁的村民赵同庆清楚地记得杨兰春是1957年正月十四来到村里的。“他白天跟我们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就点上煤油灯搞创作,还喜欢拍着膝盖打拍子。”赵同庆说。

    “前腿那个弓,后腿那个蹬……你听听,多富有生活气息。”剧作家姚金成说,“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写不出这么鲜活的语言。”

    在朝阳沟村的西北部,有座杨兰春文化园。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杨兰春就立下遗嘱:身后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到登封朝阳沟,这是他创作豫剧《朝阳沟》的地方;另一部分要撒到河北武安朝阳沟,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在如今的杨兰春文化园,朝阳沟村民用特别的方式给杨兰春建了一个“家”。

    在参观完杨兰春文化园、拜祭先生之后,艺术家一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基地采风座谈会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分别做了发言。

    剧作家杨林说,看了杨兰春文化园,心里的震动非常大。“杨兰春真正做到了根扎在泥土里,枝桠伸到天上,最终叶落归根。这是一种互为回报的关系——泥土养育了大树,大树用浓荫回报了大地,最终大地又接纳了大树。这就是艺术家和人民的关系。”杨林说。

    当日下午,“重回朝阳沟——河南省艺术名家走基层专场演出”举行,露天搭建的舞台,围拢着不顾严寒观演的人群。

    演出在豫剧《朝阳沟》选段中拉开序幕,河南省知名表演艺术家高洁、王善朴、杨华瑞、柳兰芳、贾廷聚、胡希华、李树建等纷纷登台献艺,演唱了豫剧《朝阳沟》、《包青天》、《花木兰》、《李双双》、《五世请缨》,曲剧《风雪配》、《李天保娶亲》,京剧《红灯记》,越调《收姜维》等经典剧目的经典唱段。

    村民们难掩心中喜悦,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朝阳沟》不愧是经典剧目,听着真过瘾!”

    “《朝阳沟》无论在哪儿演出,只要一唱‘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台下就一片掌声。”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贾文龙说,正是因为它唱出了百姓的心声,老百姓才把它捧为经典。没有群众基石,任何剧目都立不起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