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戏剧传统 根据即在“年轻”
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而据专家调研判断,这280多个剧种中,“仅有60至80个还能保持经常性演出,拥有较稳定的观众群”,“这就意味着,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剧种活得还算正常”。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日前闭幕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7家院团,8下村镇,9台大戏,历时10天,呈现13场演出,戏迷粉丝的热情让沪剧演员们兴奋不已。(4月12日,《光明日报》)
经典的魅力,就是即便经过了岁月积淀,依旧焕发着靓丽的风采。闲来无事的时候,翻开张国荣版的《霸王别姬》,又再细细的观赏了一遍。已经是第三遍回看,但是,看到那些在艰苦中为了成为角儿而不畏艰难的孩子,看到京剧科班在岁月波荡中的艰苦生存,以及最后程蝶衣的重生后的自刎,还是潸然泪下。不知悲伤从何而来,只是,对于戏剧、对于艺术,感慨良多。
剧中,富连成京剧科班的社学规让人印象很深。“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国粹,能够于历史的洪流中存活并且成为国粹的代表,是有着其独特的生存理由的。一方面,戏曲的传承,重在夯实根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着实让人钦佩;另一方面,如程蝶衣一般入戏的工作者,也是让戏剧繁荣的重要推手。
如社学规中所言,“根据即在年轻”。对于现代的地方戏曲而言,“年轻”两字显得更为重要。与单纯的指年轻时候的努力不同,现代地方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失”的危机。从以前在社火等活动中,“搭台唱戏”的繁荣度与今日戏剧的“少有人听”的对比中,可以窥见,戏剧传统不再如以前一般热闹,问题就出在戏曲发展形式的相对“老化”与年青一代对于戏曲的“不上心”上。地方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空有一身技艺,无处开展;地方戏缺少年轻人的热情和传承,也就后继乏力。
作为中国的文艺精华,戏剧不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轻易掉队。而要保持戏剧的经典型和现代化魅力,就需要从“年轻”入手。戏剧发展要保持“年轻”的心态,才能让戏曲的形式、内容跟得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戏剧发展要保持“年轻”时代的干劲,夯实戏曲基本功,才能让戏曲形神具备,底蕴深厚;戏剧的未来继承者,则在年轻人的身上,唯有让年轻人成为戏曲的参与者、传承者和发扬者,戏剧文化,才能高峰不断,永久经典。
静听戏曲,需要一颗于喧哗中比较安静的心,才能欣赏出其魅力;传承戏曲,需要戏戏剧与时俱进,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繁荣以戏剧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积淀年轻的努力,做好年轻人的传承。青年永不老,戏剧永不落幕。(特约评论员 隋苑)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3 19:46: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