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 蕉
最近某地文化局局长跟随文艺院团下乡演出,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给文化局局长提建议:“下次能不能换一些节目,这戏我们一年看了好几遍。”原来,该村经济条件较好,文化广场、戏台等硬件设施样样俱全,省市各级文艺院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时都愿意来这里,且所演出的剧节目大同小异。久而久之,村民出现了审美疲劳。
“百姓喜欢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这口号喊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抛开众口难调不说,百姓喜欢的,有关部门未必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及时满足。这有悖于文化惠民旨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初衷,也限制了多种文艺形式的交流互鉴。仔细分析,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工作方式“一刀切”,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反馈机制。文化惠民,初衷是好的,但首先要搞清楚群众喜欢什么。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渠道,运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把惠民项目清单列出来,让百姓多提意见。其次,要形成评价反馈机制。既然政府花钱买服务,那就要有绩效考核,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一便是群众的反响。那种为了完成任务,拼凑场数、应付了事的惠民承接主体,应该被警告甚至取消下一年度“送文化下乡”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