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顺
郭金顺(1915-1982) 又名郭应昌。山西省高平县南关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须生。山西省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理事。长治市六届人大代表。
民国四年十月十五日(阴历九月初七),郭金顺出生于高平县南关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给戏班做水纱。父亲郭生生是旦角演员。郭金顺从小耳濡目染,对上党梆子有着特殊感情。10岁上随父亲到戏班学习。由于他的天赋条件和勤奋学习,14岁上在高平城内喉咽祠腊月初八(已是1929年1月8日)的会戏上扮演了《挂龙灯》的赵匡胤一鸣惊人,“小红生”的艺名就全县驰名。到了1929年的春天,赵清海看了郭金顺的演出,非常喜欢,给他配演了《挂龙灯》的高怀德,并把他收在门下。名师悉心培育后进,新苗诚恳投入高门,艺坛佳话遍传上党。三年时间,郭金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师之后,声名大震。1934、1935年两次参加泽州艺员赴并演出。获得省城观众赠与“后起之秀”缎幛一面。解放前的十多年,他先后住过“常关戏”、苏庄戏永顺班、伞盖戏公益班、三乐意班、万亿班和王教戏三义班、壶关三乐班等班社。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大部瘫痪。1945年高平县城解放。当年冬季,郭金顺就参加了县人民政府在围城村组织的戏曲演员集训,并于1946年初组成高平县朝阳剧团,郭金顺任副团长。1954年随团调到长治,组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前身),于1955年任团长。1956年参加长治专区赴京汇报演出团,在首都上演了《两狼山》《徐公案》《三关排宴》等戏。1959年,参加山西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第四演出团到福建前线劳军。1960年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2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三关排宴》,扮演剧中的杨四郎。拍完电影返晋时,在北京曾作短期演出。四月下旬,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在国务院小礼堂观看了《三关排宴》,李先念、乌兰夫、罗瑞卿三位副总理和包尔汉副委员长上台接见,并合影留念。
郭金顺同志在58年舞台生涯中,演出了数以百计的剧目。如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两狼山》《乾坤带》《雁门关》《徐公案》《混冤案》《赏花楼》《法门寺》《东门会》等;上党皮黄《打金枝》《九龙峪》《挂龙灯》《清河桥》等;上党昆曲《长生殿》《赤壁游》等;现代戏《白毛女》《赤叶河》《十里店》等。在这些剧目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为上党梆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金顺演《挂龙灯》,是成名于“赵”,深造于“高”,一生不知演了多少次,每次都使人得到高度的美的感受。高怀德登城楼时的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是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重点加工的角色。这个角色台词不多,很不容易发挥演员的艺术才能。但郭金顺能在赋予他的有限的时间内,突出地表现出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像“接关”时,杨四郎本来想随着大伙溜进关去,可是,被杨宗保认出来了,举拳躬身向他致意。这一来,像惊雷炸响,震得他不知所以。他怔了一下,看看侄儿,看看自己,用手一拉帽檐,一跺足,一侧身,溜了过去。这拉帽檐的动作就是郭金顺的创造,它充分揭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打金枝》唐代宗登殿时的50多句唱腔,他是一气呵成,字字珠玉。特别是最后的“一步一步步步步步往上提”是高潮,是要彩的地方。他巧咬字,善切音,恰当地表达了唐代宗当时的感情,成为上党皮黄的著名唱段。
郭金顺是一个善于吸收的人,同时又敢于创新。熟悉上党梆子的老人都会告诉你郭金顺的那些表演是跟谁学来的,可又和原来的大不相同。他的叫板艺术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清新活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凄惨悲伤,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他创造的老生腔,给上党梆子唱腔增添了新的腔调。《两狼山》的“夜沉沉冷森森初更时分”唱段,在凄凉、苦恼中透露出悲壮、刚健,得到了同行的公认。
郭金顺热心提携、教育后一代,上党剧坛的中青年演员大都受过他的教益。马正瑞在《打金枝》中演的唐代宗,郭孝明在《三关排宴》中演的杨四郎,都是得到他的亲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