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上党戏的出路和瓶颈是什么?大家议一议,要切合实际


  共有94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上党戏的出路和瓶颈是什么?大家议一议,要切合实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云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 积分:18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7 18:47: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5 12:51:55 [显示全部帖子]

楼上的几位说的很好,我1999年到了北京,十几年没有听过上当戏曲,自从发现这个网站以后,王改梅的《杨七娘》一连听了半个月。小时候听父亲说,这个戏很红,可惜我没有赶上。就嚷嚷父亲买了四合磁带,虽然二十多年没有听了,一听见就像久别重逢的故人又见面了,格外亲切。这里谈上当戏曲的出路,忍不住说几句。

1994、5年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的100年诞辰,那是后中央台播出了很多纪录片、舞台艺术片,那时候,我正准备考高中,家长不让看,让是不让看,越想看,之后就喜欢看京剧了。十几年过去了,再听上党落子(我小时候听的多,相对喜欢落子),就明显发现,上党的戏更具有人民性,宣传的主题更让人精神振奋。同样反映杨家将的戏,京剧的《四郎探母》,我们的《雁门关》,我就感觉《雁门关》更加积极进取。

所以,一直演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戏,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的,极具生命力的戏应该多演出。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的《绣花女传奇》、《茶瓶记》、四本《宋宫血泪》、《回龙传》、《千古奇冤(包公戏)》等,现在基本看不到了。京剧搞了一个“音配像”,我们也可以尝试,把老戏重拍,让老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在新人身上延续。老观众还在,只是观众不一定会唱,经常不看,慢慢就都忘记了。只要你能再次上演,观众就都回来了。

有人常说观众断档了,我看也未必。北京禁放多年,这几年又开禁了,没有听说放炮的手艺失传。关键还是让不让放,回到戏里,关键还是观众能不能看到好戏。

很有必要,用老戏把老观众接回家,让老观众感到当年的艺术还是那么亲切。

“教学相长”,观众多了,戏迷自然就多,推着演员就会进步。

经常说从娃娃抓起,这是鹦鹉学舌。谁也没有主抓逃学、看电影、搞对象等,青少年们却都比较熟练掌握。我看关键还是吸引、接受和感染,创造环境。一家人一年不看一场戏,让娃娃去学戏,打死他他也不会去学。

剧团要经常下去演戏,农村六十岁以上行动不便,地处落后地区的老人,日常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我认识的一位老太太,今年有时还健在,应该有90岁左右。我小时见她,头天听的戏,自己能够在家哼哼一个月,一个孤老太太,成天也没个人跟她说话。

城市、城镇里的剧院要经常演出。我到北京多年,很少去看京剧,不是不喜欢,就是太贵。80元的票,就是二楼后排的座位,看的效果不必电视好多少。所以很少去。

培养戏迷队伍。在北京的社区里,很多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自娱自乐,水平也不低。我见过谭元寿、李世济、李玉芙、裘芸、张火丁等人也经常和戏迷们在一起。很多买菜的老太太,停下来就能唱几句。

这个网站办得很好,把好多戏收集起来,让大家欣赏,慢慢就喜欢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