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戏有点小感悟,不妨在此和大家作个分享。
戏迷和普通观众看戏不同。戏迷重听,而且重”韵味“。
那么韵味从哪儿来呢?这个因素很复杂,但唱段的节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速度快慢和声音的高低起伏是影响节奏的两个重要因素。
无疑,唱段的板式设计会影响到速度,会影响到韵味。个人觉得”困河遭凌辱“和”我的妻“等唱段之所以韵味好,板式运用恰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唱段如果板式单一,会让人感觉较平,让人厌厌欲睡,但一些艺术水平高的演员却能唱出节奏感,比如西调”兵层层“等唱段,大段的”垛板“并不让人感到单调。
再说声音的起伏。上党梆子素以高亢激越见长,以致于当下一些演员时常会飙高音,耍拖腔,走入了误区。但您发现没有,那样的演唱,其”韵味“往往要打些折扣的;相反,一些规规矩矩演唱的演员,声音没有过于跳跃,他们的唱腔反而往往是富有韵味的。从唱腔设计来说,我以为,即使是情绪很激烈的唱段,也不要一味走高音,一味地高低跳跃。
那天在歌舞团剧场看西调《海瑞告状》,乔素霞有一段很精彩的唱段,台下的老观众评价说:人家唱得好,稳!这个稳字,是很重要的啊,呵呵。
戏迷听戏,往往会有这样的感慨:唉,看了一晚上,没有舒舒服服听一段垛板(或大板或四六)!戏迷听戏,有一定的审美定势,戏曲工作者应该考虑戏迷的这种需求。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