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地 潞安集团王庄煤矿 演出时间2011年正月十五 戏名不详
枣梆源于山西省的上党梆子,受当地语言影响枣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远在乾隆初年,山西人在菏泽一带“远服贾而通货贿”。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的,便于闲暇时教当地人清唱。清光绪初年(约1875左右),山西遭受灾荒,有个戏曲职业班“十万班”来到鲁西南,分别在菏泽、郓城等地流动演出一年多。于是,一些地方便聘山西职业艺人授艺最早被聘为教师的山西艺人是潘朝绪(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他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等地正式收徒授业。二年后,第一个职业戏班“义盛班”正式组成。之后,郓城、鄄城、巨野等县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动聘师学艺,筹办科班。1915年到1938年间,全区先后办起了郓城县吕公堂科班、唐店科班、樊庄科班、于庙科班和鄄城县苏楼科班等。这些科班培养了一茬茬艺人,也涌现了一批名伶,如樊武扎(旦)、吴凤珠(旦)、王新鼎(黑脸)、梁圣奇(红脸)、梁宝兴(黑脸)、桂相连(旦)、刘允臣(红脸)赵凤来(红脸)、于恒久(旦)等。 前几辈的艺人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本地剧种的精华,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风格,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枣梆。 ,逐步演变发展而成。本地人学唱山西戏因剧种所用的梆子是枣木的,便将剧种定名为“枣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