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秦香莲、杜拉拉以及信仰危机


  共有108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秦香莲、杜拉拉以及信仰危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晴耕雨读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42 积分:71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1/3 10:47:51
秦香莲、杜拉拉以及信仰危机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7 16:54:08 [显示全部帖子]

    论坛里有人感慨“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所发感慨绝不是无病呻吟。守候在央视11频道的年轻人一定少于体育频道的年轻人,我市组织的几届特有分量的“凤鸣春晓”梆子戏,观众一定是老年人居多,就连戏迷协会组织的文体宫演唱会也鲜见年轻的身影。人们不禁要问:年轻一代究竟在忙什么?

    年老的都感慨不已,想当年农村演戏,台下黑压压一片,都是观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演员唱得卖力,观众听得过瘾。说这话其实没错,但是应该看到今非昔比,过去虽说提倡“百花齐放”,但是,经历过的人都知晓,当时所能提供的文艺就是“八大样板戏”,全国那么多作家(包括我们喜欢的赵树理)不是被打倒就是被禁言,全国就只剩下一个作家的书能看,就是作家浩然。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你不看你看什么,难道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荒漠化。所以当时的万人空巷看戏也就再正常不过。时过境迁,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正如前文所说的,当下的文艺繁花,当下多元的文化套餐,哺育着精神世界饥渴的大众。其实没有必要非让年轻人看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爱戏曲的年轻人也许很多(诸如成成)。

    看看我的题目,差点离题,言归正传。我想,当下的职场竞争,职场危机让年轻一代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欣赏一场戏曲。寒窗苦读,终于鲤鱼跃龙门,农村的孩子跃农门,终于可以休憩片刻吧。不行,计算机证,普通话证,英语四级证,驾驶证,注册会计师证,这证那证,哪一证不是在考验大学生,哪一证不需要他们挑灯夜战去争取。终于取了该取的证件后,接受社会的挑选吧。但是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大学不再包分配,自谋职业,毕业即失业。官方解释得好听:待业青年。殊不知这社会待业青年近乎泼皮无赖。当他们抱着一摞一摞自荐书走东家,出西家。笑脸迎上去,垂头出门来。他们自己的温饱尚且解决不了,20多岁的青年人还在做“啃老族”。房价居高不下,汽油价格美名其曰与世界油价接轨疯了似的上涨,国内的CPI也随着泡沫经济涨涨涨,诸多压力下的他们有无心思听一出《秦香莲》,我们还要求他们看一出《大登殿》么。此时此刻,他们需要的是杜拉拉,不是秦香莲,当然,也不是王宝钏。古人讲话很正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但是人活着首先要吃米。

      年轻人没时间看,即使有时间看,看后为之咋舌。不是么?

      我们知道,戏曲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或者说,戏曲在宣扬着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诸如《野猪林》里鲁智深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锁麟囊》中宣扬的“善有善报”,水浒戏里的“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杨家将戏中的“忠君”。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普世价值是否仍然大有市场,这个,我不说,你知道的。

      南京的“彭宇案”令多少英雄流血又流泪,央视《今日说法》播后,又有多少人加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列。

      京剧《红鬃烈马》里王宝钏“王孙公子千千万,彩球单打平贵头”,薛平贵一个叫花子,娶了相府千金,这样的事情,如今有无复制。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这18年不是在过日子,而是用葛水平老师的话讲叫“日子在过人”。雁去雁来,花落花开。剜菜充饥,青灯夜守。这样忠烈的女子如今又有几人。18年的等待,“等着等着做了皇后”但仅仅是18天的皇后,这样的等待是否值得?

       我们津津乐道的《秦香莲》,但是放现在,有几人赞同“秦”的选择,现在社会讲求双赢,而《秦》剧中两人是两败俱伤。这样的结果,时下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多少会认同并践行。

       晋剧《走山》里,忠诚的曹福是不是当代社会“二”的代称。

        中国文化中宣扬的普世价值观不是不对,只是用现代的眼光看,不是“与时俱进”,当落后的、在当下不适合的普世价值观与青年人价值观发生冲突后,失落的只有戏曲。

       也不是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不再适合当下社会,而是中国的当下有一种危机叫做“信仰危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21:10:48编辑过]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