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娱乐休闲【喷一会儿】 → 襄垣鬼的由来


  共有926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襄垣鬼的由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30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17 19:50:13 [显示全部帖子]

.......联倒是大俗大雅,名副其实的。更有明永乐进士李浚诗曰:“天生胜概景非常,山绕藩篱石作墙。地拥金莲关佛像,水流石洞泛花香。西山二子全身隐,北海孤标遁世藏。此地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    

   仙堂总是离人间太远,仙堂山更是偏居一隅。人间总是热闹的,百姓们更喜欢赶庙会。民谚云:赶了凉楼会,死了不后悔!从后堡镇通往襄垣城的路上有一个村子叫南丰,村口有一座古庙,古色古香,有些年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在这里有一个大型庙会,叫祝寿会,历史上曾惊动周围五个省,山东、河南、河北和陕西都会有人来赶会。给谁祝寿要造这么大声势?黄飞虎!就是《封神演义》中所说的那位神仙,民间传说中是由他管着阴间的阎王爷,正经的阎王爷的直接领导;到了阴朝地府,阎王爷若待咱不公,可以向黄大仙申诉呀!关系得早些培养,活着时自然就得勤走动点儿,这凉楼庙会就得每年都来免得死了才后悔。这块地方总也逃不脱鬼异的味道。现在的庙会是惊动不了五省的人啦,我看五个村也够怆!不过,你要进南丰村或去古庙参观,遇上有文化的长者他会指点你去发现一个神秘的现象!这旁边村子所处的土台子上,北京的专家都来考察过呢。上去看看,村庄周围一片平坦,也没有一处绝对高地,看不出有何眉目。我等凡夫俗子如何知晓,原来有人发现,四面环山的襄垣,中间有一座土山———南罗山,就是南丰村的这块地方。严格地说,这里不能算一座山,然而古人把它叫南罗山。它和所有描述和表现山的词汇比如高大、雄伟、巍峨、险要等等沾不上一点边。它只是平地上凸出的一个大土堆,方围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站在南罗山上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原兴福寺观象台遗址处,可见襄垣境内四周是一个圆,而腹部———中心,漳河水蜿蜒曲折,河水经行处,是一条反S型曲线,把这个大轮廓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太极图,由是猜测“河书洛图”可能来自于此地的地理环境。站在南罗山山尖上,原兴福寺观象台遗址处,再给自己一些想象力:首先,襄垣境内的山川地形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四周是一个圆,而腹部——中心,漳河水蜿蜒曲折,河水经行处,就画出太极图中分割阴阳鱼的那条S曲线。同时,四面八方也惊人地和八卦的特征相吻合。以南罗山为中心来认识一下襄垣,请面朝南方,抬起头来,头上、面前看到的当然是乾,为天;而身后、脚下,漳河流淌,又有大片土地,当然是坤,为地;而且,按古人的象形文字,坤是一个字,从水。真乃天行健,地势坤!《麻衣神相》中之“东方巨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等分明就在此地周围分布。对于《易经》总觉过于玄妙,过于贵异,也没有兴趣。但对于古时所述之“河”倒是有一种预感,也就是古时之“河”绝不仅仅指黄河,也该包括漳河,尤其是我们的母亲河—浊漳河!                                                        

    “西方白虎”,襄垣县境之西地形是一个又一个的土山丘陵,有人就看到了“虎视眈眈”,是不是白虎,无人知晓,只是不知啥时起这里出现了一个叫虎亭的地方,其周围俨然就是一个虎窝:虎口、麻虎洞、野狐(虎)坪、胡(虎)家岭、种(虫)家岭、针(睁)眼坡等等;到了春秋时期,食邑于铜鞮的羊舌公,对这虎亭之地也是心有悸惮----这虎是要吃羊的,卧塌之旁岂容“虎视眈眈”!不愧为让孔老夫子都钦佩有加的“羊大贤人”,提笔向虎亭之“虎”之上一撇左一撇,你给我朝东去吧,随即形成了中国文字中一个特殊的专用字“虒(音SI)”。虒亭,这一独特的地名也就延用至今。尽管,一些外地人由于不认识这个字常读作“虎亭”也不能算错;本地人由于嫌麻烦而写作“虎亭”而读作“虒亭”也没啥大不了。但如果有人要从根本上把这一地名从行政地图上改成“虎亭”,窃以为大错而特错。先不说这一地名属羊舌公所赐这一名人效应,也不说多数字典、电脑字库中尚有收录,一旦改名,汉语言文字中将会失去一个极富文化意味的方块字,襄垣人也会少了一段精彩的地理文化。如果真要改变,那一定不会是“鬼子”所为了!

    襄垣人生来就和黎城人结了亲。有一次,在某个单位的办公室里,两个中年男人吵得面红耳赤,其中的一位讲黎城话的男人是该单位的领导,自然同事们都来劝解,在你来我往的方言争斗中,灌入人们耳膜的一个称对方为“干儿”;另一位则称对方为“外甥”!而且若嬉若恼,搞得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终于,其中的一位愤愤然离去了,有人问:这是谁?答:不认识;何事争吵?答曰:襄垣鬼!如果遇到知情者,他会告你这是人家两家说不清的情缘,相当于家务事,外人无法参与。这便是在晋东南著名的黎襄情缘。不怕不相识,只要口音相对,不论男女老少,见面开口就“骂”,动手便耍,想翻脸都不成,一提“亲家”,万事皆休。如与外地人争斗,黎城和襄垣两县人便相互袒护,一致对外,那是亲家呀!有人引经具典研究“襄”字,得出“襄”,《说文解字》解释:从衣从耕。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两边是耕地的工具—犁;这样说来,“黎”字也是从禾从耕,但从黎襄两个字上说,还真有点门当户对的意思,现代话说咱都是农耕之家么!然而,流传更广的还是这样一则故事。黎城与襄垣交界的地方,有座大山,叫广志垴。古时候,这座山上有个庙,里边供奉的泥胎叫“老奶奶”。据说,是管女人生孩子的神。如果哪个女人想生小孩,来这里抱个泥娃娃,回去藏在被窝里,自己就能怀孕。每逢初秋,广志垴上都有个庙会,前来烧香求子的人比平时更多。襄垣城北有一户,夫妻俩,有个女孩名唤招弟。这个招弟长到17岁,还没招来一个弟弟,老两口很是着急,这年广志垴庙会时,招弟妈便去烧香求子。上山求子还有很多规矩,例如:路上不准回头看,回头一看就不灵了。招弟妈按照规矩,一路向东,来到庙上。烧香叩拜之后,回头一看,发现招弟也跑来了,跪在身后,向神叩拜。按规矩没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进这个庙的。招弟妈非常生气,心想:这孩子真淘气!你来到庙里,一来对老爷不好,二来大闺女还能求子?再说,如果老爷真的给你送个孩子让你生,那还了得……她越想越生气,冲着招弟骂道:“小姑奶奶,谁让你来的?”一边骂,一边顺手狠狠地给了招弟一巴掌,不料一巴掌正打在要害处,把招弟打死了。招弟妈为了求男孩,把个闺女也丢了,当时便气得晕倒在地。多亏邻村人帮忙,才把她抬回家去。招弟这个尸首留在这里怎么办呢?山上有个看庙老头,是黎城人,由于家贫,一直打着光棍。从前,这里有个风俗,生前没有婚配,死后家里人也要给他买个异性尸骨,埋在一起,这叫“说骨亲”。也有一生未成亲的年迈老人,生前就“说骨亲”。有人劝这位看庙老人,把招弟这个尸骨埋了,作为他百年之后的“骨亲”,这个老头就真的这样做了。因为小女成了“小奶奶”,其母又“嫁”到黎城,因此,黎城、襄垣便结成了“亲家”。黎城人爱叫襄垣人“小舅子”、“小妻侄”。襄垣人常称黎城人“小外甥”。若遇天灾人祸,无计生活,两县人便相互投奔,结亲甚多。时至今日,两县人见面开玩笑、嬉戏打闹已成习俗,甚至黎城人到襄垣吃饭不算帐、住宿不付款、坐车不掏钱也成常事。

    这样的传说流传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尽管口头的各种版本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故事情节却如出一辙。黎城人爱叫襄垣人“小舅子”,襄垣人不愿认;襄垣人爱叫黎城人“小外甥”,黎城人也不愿认。于是,好戏开场,“嘻笑怒骂”,乡情不断!

     对于人称襄垣人为“襄垣鬼子”之说还我多种版本,其中一说为解放后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地方领导为维护本地利益而欺瞒上级领导在一次大会上领回了“襄垣鬼子”的称谓,然而在我看来仅仅一次官方会议带出的浑号远没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说倒底,这一称谓是对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民间总结。官方最新的襄垣精神“争先创新、开放有容、诚信睿智、乐善好施”还是很客观地正面评价了襄垣人。鬼子,首先让人想到日本鬼子,但“红小鬼”也是鬼子,襄垣鬼子应是后一种,谓之聪明机灵!历史上襄垣人张良即是典型的襄垣鬼子,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张良少时“为任侠”,刺杀秦始皇,救项伯;中年则“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纵横于天下两大英雄刘邦和项羽之间,最终为四百年伟大的汉帝国奠定了基础,封万户侯;老来“愿弃人间事”,于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在黄山访仙学道,自在逍遥。作为一知识分子活出的人生境界,后人发出了“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哉!”的感叹,堪称聪慧至极。襄垣人追逐时尚,襄垣女人更爱美,喜欢时装,打扮“脱土”,据说北京、上海流行不到一周的时装就能在襄垣街头看到。别忘了,多年前,由石勒兵营得名的小小的西营镇便有“小北京”之称而流传至今;从商者也不甘落后,许多在周边县市很少见到的专卖店会首先在襄垣县城出现。襄垣女人等在路边搭车,落落大方—我们什么大世面没见过!年轻的男人们好“折腾”,比摩托排量,比汽车牌子,比创新的勇气!即便是政府为了不让群众吃亏,谁做钉子户就让谁往钞票上钉,谁还愿作钉子户!

 襄垣人从来都是好客的,无论沾亲不沾亲,无论是故交还是新朋。前些年我们跑襄垣,一到县城就会想起两家拉面馆:“小孩拉面”、“小芳拉面”。象孪生兄妹一样的店名并排开在一起,一见客人的车开过来,两个老板便会热情的迎上来招呼停车,进门便会递烟上火;吃过饭后还会送出门外,指挥着司机将挤在车堆里的汽车倒出来上了大路才罢休!两家面馆,同样的拉面,即便是只要一碗面,也会用一个大托盘端出七八个盛着葱花、蒜瓣、韭菜、韭花、咸盐、辣酱等小碟子豪华而出,从不会因为只要了一碗面而少一样小料,让人感叹良多。这或许也是两家面馆一直和谐相处的原因,人说,同行是冤家,在这里看不到,人家可拼得是软实力--“服务”!多年以后,尽管已很少去吃拉面,和朋友们说起来这两家面馆的故事,面虽已记不清啥味道,但两家的热情,老板发的香烟还记得啥牌子。这就是襄垣人,你可以以“襄垣鬼子”而有戒心,但你却无法拒绝襄垣人的热情,男人们在酒桌上一碰杯,“走进襄垣门就是襄垣人!”

    女人们呢?同样会招呼你,“闲了,来麦(俺)家欢欢来哇!”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