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看了几个关于上党老艺人的戏曲表演资料,看后心情非常的激动和感慨。总结出几点认识,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首先我认为上党固有的传统戏曲表演程式,是一套独立的不同于外路戏的完整表演体系。其次上党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体现着上党本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上党人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上党观众的戏曲审美观。最后我认为当代戏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套表演体系的重要性,能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梨园行业大发展的今天,各个剧种人才辈出,表演程式也逐渐趋于相对的规范和完整化。在规范和完整的同时,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剧种表演程式的同化’。这种同化不仅意味着,将丢失掉地方戏曲留给我们的地域文化信息,还意味着将要失去地方剧种生存的生命力。戏曲是生活的舞台缩影,是用戏曲程式来表现来提炼生活的舞台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的根在生活中。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生活条件,根据生活的地域性特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地方剧种的程式,正是这一地域性生活的舞台具体表现。拿上党戏来讲,上党戏就是上党人用眼看世界和理解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程式有自己的地域独特性,不相同于任何外路剧种。尤且是看了徐天昌等老艺术家的表演资料,我感觉我们这代人缺失的不仅是老一辈艺术家的这种敬业精神,更多的是舞台上的这种艺术传承理念。无论是他们表演的牛皋还是魏延还是孟良还是岳飞,这种剽悍雄浑的上党程式把人物诠释的淋漓尽致。这种特有的装束特有的身段特有的亮相特有的道白特有的锣鼓经等等,无不让人惊叹不已。只是在这仅有几个视频里,就有这么多我们上党独有的东西,可想而知我们上党戏曲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上党戏无论从舞台的布局,剧目的独特演员的化妆和唱念做打以及文武乐和过场的安排等等,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表演体系。不仅是上党戏每一个剧种的表演程式,都有它的产生和生存的历史背景。如果各个剧种都用一个表演程式,地方戏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这样就体现不了地方观众的审美观,也反映不了地方生活的地域民俗性,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为上党人,最起码我们应该把我们上党这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这个剧种才不会失去它所存在的意义。
地方戏曲的表演程式,透露着地方生活的文化信息。比如说我们上党的‘三把’据考证来源于内家拳的‘小红拳’和本地拳术‘太行意拳’是一种防身技演变而来的戏曲程式。这就反映了历史上上党多战乱,人民生活安全得不到保证的社会现实。再比如说我们上党大戏,是一个全国少有的五腔同台的多声腔剧种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它特殊的历史条件。历史上上党乃是兵家常争之地战乱频繁,通过战争带来的民族融合还有商业交流等等渠道把五种声腔汇聚到上党而且能够在上党生息繁衍,这就说明我们上党人具有包容的地域性格。还有比如说我们上党传统表演身段里的翘臀高举马鞭踩五步等等现象,受舞台高而小的限制不翘臀观众看不见演员脸,马鞭不高举会打到伴奏的乐队师傅等等,这一切恰恰反映了当时上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放到现在按现代上党人的理解,可能会感到这种表演有些野蛮粗狂或者说不雅,但是这种程式的存在肯定有它的生命力,这就有可能说明是我们上党人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导致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这套古老的表演程式,留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是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闭塞情况下,上党人民的民风民情和地域性格。这和本地的历史生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极有力的反映当时上党人的生活状况。地方戏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上的独特享受,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的地方文化信息。
改革和丰富是手段,发展和传承是过程,繁荣和鼎盛是目的。我们在处理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的时候,需要一个判断的标准。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该传承哪些该改革,所以说这个判断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上党观众的特有审美观,是判断上党戏的唯一标准。上党戏曲传统表演程式,如同一本上党人的生活字典,如果想把上党戏表演的贴近上党人,必须到这本字典里寻根查源。毛主席曾经说过,艺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希望我们这代上党人能够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肩负起这一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代的历史使命,认清上党传统程式的重要性做好上党文化传承人,让上党奇葩梨园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