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俗称二分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5_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5_3.jpg
◎郝英民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绰号“放羊孩”的上党落子著名演员杨福禄已誉满三晋。后来曾任晋东南地区落子剧团团长的
中国剧协会员、
山西省剧协理事、杰出表演艺术家杨福禄,而今作古已是30个寒暑,但流传于戏曲之乡的
故事依然一串接一串。怀揣敬慕之情,我踏上了寻访之路……
登上舞台
上党是戏曲之乡。千百年来,上党戏曲根植于这方厚土中,犹如枝繁叶茂的虬根老树,见证着岁月历史的沧桑巨变。
1920年,杨福禄出生于绛河岸边屯留县河神庙乡西故县村周家圪道的一个贫苦农家。为
生活所迫,他刚满10岁就成为屯留西乡税监王国太家的“小羊倌”。王国太家供养着一个黎城落子“屯邑中呈万乐意班”的戏班。
当时“乐意班”经常排练古装戏四处演出。对家乡戏情有独钟的杨福禄虽一字不识,看戏时却能把台词记下来,到野外山上放羊时,就独自放开嗓门没完没了地唱,还学着翻跟斗、练飞脚踢腿。
杨福禄14岁那年,因给财主家丢了一只羊,狠心的王家扣了他一年的工钱,并打发回了家。乐意戏班里唱二花脸的名演员任道生是个好心人,就把杨福禄招来戏班收为徒弟,这也正合了杨福禄求之不得的心意。因为戏班里人都知道他是放羊的孩子,便不叫他的名字,喊他“放羊孩”。
尝尽苦头的杨福禄很珍惜这难得的机遇,起早贪黑地下功夫学艺,不到一年时间就能登台演出。杨福禄18岁时,就成为戏班里须生、武生、老生、花脸俱佳的主角。每逢庙会演出,一天连演出三场,场场有杨福禄,黑夜是唱了搭戏唱本戏。在《访昆山》里他饰张九成,一个钟头要唱三百多句词,演完这出戏,还得再演《斩子》中的杨六郎,《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一直演到深更半夜。
命运转折
1944年9月19日,杨福禄、王计孩、原来成、胡天保等上党落子艺人和原双喜等5名学徒,在屯留县元庄村
参加了抗日政府组建剧团的会议。剧团定名为屯留县绛河剧团。原鹤年首任团指导员,周铁民任团长,张枝群为副指导员,崔全则任副团长。
杨福禄和其它艺人一样,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旧思想,旧习气,旧作风,还买了笔记本,开始认字学文化。抗日政府县长、政委经常到剧团看望演员,还帮他成了家。土改时又给他分了房子和土地,唤起了杨福禄为
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演出的激情。
1944年冬,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抗日政府要求剧团积极编演配合抗日宣传的现代戏。这对建团不久的绛河剧团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资金、服装、道具短缺不说,最重要的是没有编剧,演员又从来未演过现代戏,不穿行头不会走,不挂鬓口张不开口。怎么办?关键时刻,抗日政府派来了青救会的牛项良,在他启发引导下,终使演员们开了窍。
杨福禄根据在敌占区赶庙会时,亲眼目睹抗日游击队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和演员们你一句、他一句地凑了一出《香烟会》。因为剧情叙述的是观众熟知的真实故事,演员充满真情实感,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台上台下形成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自编自演现代戏第一次尝试成功后,拓宽了演员们的视野。接着又排演了《二流子转变》、《兰英回头》、《战汾东》、《兄妹开荒》、《招待所》、《后悔了》等现代戏。为加强舞台效果,他们砍树枝代树景,垒土石代山景,还爬上大梁“天女散花”,把撕碎的白纸片飞飞扬扬飘落,表示下雪,仿制了有红缨的刀枪把子及马鞭等道具。尽量摆脱旧戏程式的束缚,初步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束了上党戏“一幔二桌四把椅”的历史。
1945年3月15日,绛河剧团到士敏县(今沁水县端氏)郑庄为太岳行署召开的参议会演出了自编现代戏《战汾东》及传统戏《辕门斩子》、《反徐州》,深受好评。屯留县县长吴志刚、政委王云陪同牛玉柱、陈赓、裴丽生等党政军首长接见了剧团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太岳军区机关送给剧团八路军军装等衣服,还送了写有“太岳军区赠给屯留绛河剧团”字样的大幕和侧幕,并发给他们五支布枪。从此绛河剧团名声大震,成为名闻太行、太岳区的新型剧团。
正值青春年华的杨福禄,面对居所不时搬迁、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考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剧团的发展壮大播情洒爱。
每到边沿区演出时,杨福禄就和年轻演员一道带枪边走边掩护,以防备敌人袭击,保卫剧团安全。1945年7月9日,杨福禄和王计孩、张枝群、李小红等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