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转帖]当前戏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


  共有757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当前戏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礼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99 积分:23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3/22 19:25:08
[转帖]当前戏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7 17:08:35 [只看该作者]

 当前戏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
  作者:季国平
  2009年,中国剧协举办了首期编剧读书班,引起了全国戏剧界、尤其是青年剧作家的关注。在那次编剧班上,我曾以《当前戏剧创作三题》为题,讲了“编剧当自强”、“激励育人才”、“创作循规律”三个话题。2010年是第二期,我要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还是结合我这些年来的戏剧工作,结合繁荣戏剧创作的实际和剧本创作要注意的问题来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戏剧危机与戏剧生机
  当前戏剧创作,尤其是戏曲创作的现状,有困境也有挑战,经济全球化需要文化的多元化,戏曲艺术是中国人最典型的审美方式,戏曲的困境中蕴藏着重要的生机,戏曲创作者的坚守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登得大雅之堂,文人墨客为之痴迷;入得街头巷尾,不识字的底层百姓从戏文里知晓历史、学习文化。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国人最为独特的审美特质,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全凭演员高度艺术化的表演去营造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上世纪现代文明的崛起,西方文化大量引进,娱乐方式渐趋多样,中国戏曲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挤占了戏曲的施展空间,现代文明令生活节奏加快,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戏曲人才队伍萎缩,戏曲观众流失。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盲目的创新造成了戏曲自身的迷失。尽管戏曲从过去一枝独秀、舞台霸主的地位退了下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戏曲仍然是文艺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朵。
  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化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蕴藏着无限生机,中国戏曲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是戏剧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对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因此,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戏曲艺术既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创作是基础。曹禺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是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戏曲事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剧本乃一剧之本,戏曲剧本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现在的剧作家,创作天地宽了,条件好了,但商品经济对心灵的诱惑和腐蚀太严重了。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
  戏曲的题材也要创新。传统戏曲应该开辟创作题材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戏曲的未来寄希望于年轻人,观众需要培养,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舞台样式,“形式即内容”。戏曲有一定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旧时的观众是跟着长辈看戏成长起来的。因此,京剧需要进课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当年轻人感觉到时尚的单薄,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曲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戏曲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现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剧作家写出了好戏,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剧怎么可能不繁荣?更何况,戏曲里有中国传统的根,戏曲是面向未来的中国人永远的审美家园。
  精品剧目与大众战略
  当代戏剧发展繁荣的关键是优秀剧目的创作。
  应该说,我们当下戏剧创作的现状总体是有成绩的,但我们也时而听到观众对某些新剧目、特别是戏曲剧目的异议——追逐华丽、本末倒置、丢了传统、盲目创新、只顾评奖、忘却观众。如此新剧不仅唱不响、留不住、传不开,往往还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对此,需要戏剧理论评论工作者直面现实的批评,但当下的评论经常受困于“人情”和“面子”。百姓需要的精品剧目是经过观众的检验、市场的考验和专家的审验形成的。戏剧界搞创作的同仁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精品剧目与大众战略的辩证关系,戏剧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戏剧是大众艺术,中国戏曲是雅俗共赏的。
  新世纪以来,国家倡导、扶持舞台艺术创作,文化部已经实施了5期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百余部作品、50台精品剧目,对于推动当代舞台艺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精品剧目,并不是一时创作而成,而是多年舞台经验的积累。如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川剧《变脸》《巴山秀才》是魏明伦20多年前的优秀作品,经过了多年舞台实践的检验。
  我国有众多的戏剧院、团和广阔的戏剧舞台,面向的是城乡广大普通观众群体。人民需要戏剧,戏剧更需要人民,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还戏于民”的话题。看戏是老百姓的文化权利。但是,现在的确有不少剧团只关注个别的所谓精品剧目,却忽视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其结果不仅精品变了味,而且这样搞出来的所谓精品往往演不了几场,百姓不是不喜欢,就是买不起票。
  搞创作的同行们必须要有大众战略的眼光和策略,这是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离开了大众战略的所谓精品剧目,犹如离开水的鱼,是活不长的。大众战略需要精品引导,精品的指向应该是大众战略,是让百姓看到更多的好戏。
  去年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重视观众和市场的评价,提高了对演出场次的要求,从30年来的1000多部剧目中,“多中选好、优中选优”,选出了18部作品,是文艺评奖机制的一次创新。
  首先,入选的18台优秀保留剧目既是广大观众非常喜爱的剧目,又是历年屡获各种大奖的作品,都经过了观众的检验、市场的考验、专家的审验。多年来,这些剧目常演常新,令人百看不厌。
  第二,评选优秀保留剧目是对30年来舞台艺术成就的系统巡礼和认真总结。仅以18部保留剧目中9部戏曲剧目而言,有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的传统剧和现代戏,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民族戏曲创作的成果,体现了“三并举”戏曲方针的指导意义。我们还记得当年川剧《金子》、越剧《五女拜寿》带来的轰动,越剧《五女拜寿》后来被100多个剧团移植,且不限于越剧;在今天的舞台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五女拜寿》在上演,仍然能感受到《金子》迷人的魅力。
  第三,评选30年来的保留剧目,对当下的戏剧创作、今后舞台艺术的发展是重要的参照和引导。如上所言,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戏剧创作,成就是主要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了,更加重视戏剧的投入,戏剧创作也“有钱了”。本来剧目创作有投入是好事,评奖办节也是为了推动戏剧创作,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不可否认,为精品而精品、为评奖而生产的偏颇客观存在。我以为,评选优秀保留剧目,对某些偏颇是一种纠正。同时,年轻编剧也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这些优秀保留剧目的成就,对于今后的剧本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尊重传统与创新发展
  戏曲艺术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持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需要借用现代舞台技术的“声光电”,但中国戏曲艺术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和表演体系不能因为引进了现代舞台技术而破坏,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只能在创新中强化。
  多年的舞台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戏剧创作,尤其是我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代和今后最为关键的问题。
  纵观我国当下的戏曲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戏曲的自我迷失。当下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趋同,二是自鄙,三是自大。这里既有创作手段和艺术风格的趋同,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泛用歌舞,丢失了戏曲自身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及剧种的个性。还有就是主创人员的趋同,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乃至表演,各地纷纷邀请名家加盟,唯独忽略了戏曲以及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或以为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结果是去程式化和去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或以为西方话剧等舞台艺术重视人物塑造,戏曲则先天存在着不重视人物的弊端,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其实,只要有一点中国戏曲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传统戏曲从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塑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说戏曲不重视人物塑造,不是认识肤浅就是主观误解。当下戏曲的表演水平整体下降,“塑造人物”往往成了掩饰表演不足的一大借口。再则,有一些主创人员并不真正懂得戏曲,不尊重戏曲创作规律,从外来艺术得了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妄言“创新”,以当下戏曲救世主的面貌出现;或者表面上说是尊重,却因不懂戏曲、不了解剧种特性,自以为“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脱离传统,盲目“创新”。如此产生的剧目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样的自大和盲目对戏曲是有害的。
  我们并不是反对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我们固然担心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有所冲击,但更担心戏曲的自我迷失成为一种慢性自杀。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陷入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主创人员要敬畏戏曲传统,不要瞎折腾;理论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不要胡吹捧;文化主管部门要尊重戏曲规律,不要乱指挥。如此,戏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但可叹的是,几年来的戏剧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戏曲自我迷失问题并未得到纠正,这些年来的新创剧目成功率不高,这应该引起主创人员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警惕。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自身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眼光,更应该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职责,对当今戏曲的自我迷失保持警醒。
  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戏剧创作要尊重传统和百姓的审美情趣,千万不要割断传统戏曲的审美追求和普通百姓的审美观以及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五女拜寿》主题鲜明、爱憎分明、寓教于乐、好看感人,非常符合传统戏曲审美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尊重传统戏曲审美观是艺术创新的根基。
  在总结优秀保留剧目的成就时,我们应立足于当下和今后的创作。戏曲要有思想,要打动人,但它与话剧不同,戏曲太沉重,观众会看得很累。我们强调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不代表要让老百姓看不懂。我以为,对于民族戏曲来说,好看比深刻更重要。《金子》的内涵是深刻的,但它是建立在与戏曲审美观相通、能够打动普通观众的审美层面上的深刻,观众看戏不但不感到累,反而受到了感动、感化、感染,获得了充分的艺术享受。要处理好深刻与审美的关系,优秀保留剧目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和借鉴。

 



开心就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下独酌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版主 帖子:5020 积分:2944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2/23 21:07: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7 21:41:46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咱们上党戏理论研究方面真是薄弱环节啊!

   上党戏不只是缺演员,更缺相关的研究人员啊!各团各自为政,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指导啊!



欢迎光临俺的自留地:

    http://houziqiang.blshe.com/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真水无香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321 积分:2089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2/24 17:02:4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8 9:46:26 [只看该作者]

值得深思……


书画培训 国学启蒙 梦想夏令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杏林深处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64 积分:236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6 20:27: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8 13:39:1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月下独酌在2011-7-17 21:41:46的发言:

   说实话,咱们上党戏理论研究方面真是薄弱环节啊!

   上党戏不只是缺演员,更缺相关的研究人员啊!各团各自为政,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指导啊!

这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利于上党戏的发展和传承。



一路前行,不经意间已步入杏林深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李阳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14 积分:2029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9/1/16 12:05: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8 14:31:27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月下独酌在2011-7-17 21:41:46的发言:

   说实话,咱们上党戏理论研究方面真是薄弱环节啊!

   上党戏不只是缺演员,更缺相关的研究人员啊!各团各自为政,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指导啊!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戏曲研究院有很大的责任.难道戏曲研究院真的缺人?剧团在乡下找饭吃的时候,戏曲研究院的又人在干什么.传统的剧目挖掘了多少?是否考虑过让传统的东西进入艺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风荷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767 积分:1165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1/3/31 11:47:2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1 9:24:1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李阳在2011-7-18 14:31:27的发言: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戏曲研究院有很大的责任.难道戏曲研究院真的缺人?剧团在乡下找饭吃的时候,戏曲研究院的又人在干什么.传统的剧目挖掘了多少?是否考虑过让传统的东西进入艺校?

上党戏剧院的人未必很懂戏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唐风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92 积分:3157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1/24 7:32: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6 22:01:05 [只看该作者]

我懂那么一点点戏,又有热情,可是上党戏剧院不要我啊!呵呵,中国特色!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下独酌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版主 帖子:5020 积分:2944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2/23 21:07: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9 19:51:35 [只看该作者]

        “戏曲的未来寄希望于年轻人,观众需要培养,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舞台样式,“形式即内容”。戏曲有一定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旧时的观众是跟着长辈看戏成长起来的。因此,京剧需要进课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当年轻人感觉到时尚的单薄,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曲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有道理!这话俺爱听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9 20:05:43编辑过]


欢迎光临俺的自留地:

    http://houziqiang.blshe.com/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下独酌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版主 帖子:5020 积分:2944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2/23 21:07: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9 19:53:11 [只看该作者]

“中国戏曲需要借用现代舞台技术的“声光电”,但中国戏曲艺术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和表演体系不能因为引进了现代舞台技术而破坏

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只能在创新中强。”

 

   有道理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9 20:06:50编辑过]


欢迎光临俺的自留地:

    http://houziqiang.blshe.com/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下独酌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版主 帖子:5020 积分:2944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2/23 21:07: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9 19:54:28 [只看该作者]

       多年的舞台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戏剧创作,尤其是我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代和今后最为关键的问题。


  纵观我国当下的戏曲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戏曲的自我迷失。当下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趋同,二是自鄙,三是自大

      这里既有创作手段和艺术风格的趋同,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泛用歌舞,丢失了戏曲自身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及剧种的个性。还有就是主创人员的趋同,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乃至表演,各地纷纷邀请名家加盟,唯独忽略了戏曲以及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或以为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结果是去程式化和去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或以为西方话剧等舞台艺术重视人物塑造,戏曲则先天存在着不重视人物的弊端,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其实,只要有一点中国戏曲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传统戏曲从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塑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说戏曲不重视人物塑造,不是认识肤浅就是主观误解。当下戏曲的表演水平整体下降,“塑造人物”往往成了掩饰表演不足的一大借口。

       再则,有一些主创人员并不真正懂得戏曲,不尊重戏曲创作规律,从外来艺术得了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妄言“创新”,以当下戏曲救世主的面貌出现;或者表面上说是尊重,却因不懂戏曲、不了解剧种特性,自以为“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脱离传统,盲目“创新”。如此产生的剧目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样的自大和盲目对戏曲是有害的。

      我们并不是反对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我们固然担心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有所冲击,但更担心戏曲的自我迷失成为一种慢性自杀。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陷入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主创人员要敬畏戏曲传统,不要瞎折腾;理论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不要胡吹捧;文化主管部门要尊重戏曲规律,不要乱指挥。如此,戏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9 20:03:37编辑过]


欢迎光临俺的自留地:

    http://houziqiang.blshe.com/

 回到顶部
总数 12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