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
龙袍是古代帝王专属的服饰,绣在龙袍上的图纹及其位置都有规定。龙袍上的九条龙,有四条正龙绣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前后衣襟则各绣有两条行龙,还有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只有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到,龙袍上共有九条龙,正好符合九五之数。
龙袍上除绣有九条主龙外,在云领.腰部.袖口上也绣有体态较小的龙纹。而龙袍下方斜排着弯曲的许多线条,则称为“水脚”,在水脚上还绣有许多翻滚的波浪,及挺立的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蕴含着福山寿海.绵延不绝.江山一统.万世升平之意。龙袍上的图纹主要是龙纹,还有凤纹.富贵牡丹纹.八宝纹等。在龙纹间也绣有五彩云纹.红色蝙蝠纹.十二章纹等象征祥瑞的图纹。
十二章纹,是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十二章”,包括了日.月.星辰.山.火.宗彝.粉米.龙.华虫.藻.黼.黻十二纹样,几乎嚢括了天地之间的一切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花纹的使用很有讲究,只有天子的冕服才可以全部使用,以下各级只能使用龙以下的几种纹样,并且级别不同,使用的纹样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和设计出这种礼服制度的终极意义。
乌纱帽
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在南朝宋明帝时,出现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开了,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到了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乌纱帽成了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杉.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此贴子已经被晋安于2011-11-8 18:47: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