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庆堂
春夏秋冬轮回,一年又将到头,按老话说是“辞旧迎新”。为什么要用这个“辞”字?原来在现代汉语中,“辞”有告别的意思。告别旧岁,迎接新年,就是辞旧迎新。辞,还有言辞、文辞、辞令的意思,这个“辞”是指优美的语言和文词,后来形成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修辞学,是专门研究说话、写文章如何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的一门学问。同时,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也称作辞,比如:楚辞、木兰辞等等。
但是,语言文学的“辞”为什么和告别的“辞”扯在一起呢?这就是咱们需要探究的原因了。
在繁体字中,“辞”写作“辭”。《说文解字》解释是:“辞,讼也。”讼是争讼、诉讼。为什么要争讼、诉讼呢?因为在古代,人与人之间有争斗,户与户之间有纠纷,族与族之间有冲突,不得不争论以至诉讼。争论诉讼就要说话,就要用语言、言词来表达来辩解。在争论诉讼之后,要分出对错善恶,判定刑罚,无论赢家输家,都要得出结论。这个辩解和结论,就得记录下来,统称之为 “辞”。
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据了解,甲骨文中是没有“辭”的,“辭”是一个后来产生的会意字。“辭”字的左上是一个“爪”,就是手;下边是用绳子拴着的一只手。这另一只手是谁,不用问,一定是输家,或者是罪犯。字的右边,是一“辛”字。《说文解字》说,“辛”是辛痛、泣出的意思,“辛”的上面加一个“自”,是古文的“罪”字。《说文解字》说,“罪”,犯法也,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左右两边合二为一,就是“辭”。可以说,“辭”就是诉讼结果或是罪犯的供词了。至于为什么现在的“罪”字不同于古代的“罪”字, 《说文解字》云:秦以“罪”似 “皇”字改为罪。看来,秦丞相李斯在统一文字的时候,非常重视文字的形象和含义,要作一番梳理修正。赢政登基,称始皇帝,这是当时最大的政治。“罪”(上‘自’下‘辛’)与“皇”字太相似,非常容易给反秦的遗老遗少们提供笑柄,如不修改,就是大不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小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籀文
繁体的 “辭”字,是从小篆沿袭过来的。大篆(也称籀文)的“辭”字把右边的“辛”写作“司”。《说文解字》对“司”的解释是: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司”是主管、操作的意思。古代官职有“司空”(掌管工程),“司徒”(掌管土地和徒役),“司马”(掌管军务),“司寇”(掌管刑狱),都可以管理和驱使犯人,所以“辭”的一边用“司”也有道理。今天,我们从“辭”字上似乎还能看出一只手抓着另一双被捆绑的犯人的手去录口供、去从事劳役的身影。犯人被判有罪,不是处死、就是监禁,或者流放做苦力,不能与亲人朋友在一起了,那么也允许和亲人朋友作一次话别或永别,见面就要说话,这就是辞。我们的古人喜欢引申,后来就把出门远行叫做“辞行”,亲朋分手叫做“辞别”。北朝乐府《木兰诗》中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唐朝诗人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辞”都是辞别的意思。
因为有告别的含义,“辞”又被引申为躲避,所以产生了“辞职”“辞退”“推辞”等等词语。陈廷敬老先生71岁时,向康熙帝上书辞呈,请休不允,还得继续工作,以至75岁殉职,虽谥“文贞公”,但早些辞退或许能多活些时日。由此看来,无论“辞”什么,首先还是用语言(包括书面)表达的。
在交际场合,我们把能说会道称做善于“辞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把工巧的词语叫做辞藻,把好的文章称为辞章。屈原的诗原来叫《屈原赋》,到了汉代,被众多文人热捧,才被称为《楚辞》。辞,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品位。所以,自《康熙字典》之后,出现了诸多字典类书,被称作辞书的如《辞海》《辞源》等。在重大场合或重大节日,常常有领导人物面向社会公众“致辞”“献辞”,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礼仪。
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使用,“辞”的含义像一块石头被时间流水冲刷磨损得不见了原来的棱角,它的诸多引申义已把本来面目完全湮没遮盖。现在,谁还会理解为它是诉讼和犯罪供词的意思呢?但是,探究它的原意,了解它的历史,对认识中国文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还是大有裨益的。
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