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曲摄影】 →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共有87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感天动地窦娥冤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21 积分:56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28 21:45:49
感天动地窦娥冤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10 18:11:41 [显示全部帖子]

 

      8日晚,市潞安剧院,有幸欣赏了由市艺校师生演出的(彩排)的上党梆子移植剧《窦娥冤》,未看之前,曾自以为是地认为已被豫剧数度演绎成功的此类旦角悲情戏不太适合上党梆子,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从始至终,我都被一种久违的对戏曲的景仰之情所笼罩,一剧终了,总觉得须写点什么而后快。于是,当夜于戏迷兄弟国栋家中寻得纸笔,记下片言,誊于此处。

      好久好久都没看到过这样的好戏了,个人愚见,该剧无论灯光、布景、服装、道具、化妆、音响、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可算得上是现今戏曲市场(尤其上党梆子这个剧种)的一部精品,虽然有些地方还有些许待改进之小小瑕斑,却丝毫不能影响其整体效果。

      因个人音乐知识、戏曲素养有限,以下几点只是尽己言以褒其长,观者勿嗔。

      本剧音响主要由长治市民族乐团演奏,乐队主体几乎全为常见的民族管弦乐器,演奏中音效突出的还是头、二把和二胡、琵琶、扬琴等,每一章节的演奏不仅能够令观众充分感受到传统上党梆子主流音乐之美,几件西洋乐器的适当结合更有一种中西合璧,浑然悠扬之感。

      现今好多院团只要一进行戏曲改革,往往要在服装上动很大脑筋,结果舞台上出现的戏服远非多年来传承的乌纱、蟒靠、袍带等系列,而代之以“写实主义”的“应朝”服装,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迎合部分新兴观众,岂知这样一改不仅一些传统的戏曲动作非丢掉了不可,随之丢弃的更有那种戏曲的写意、传神、雍贵之美。看看豫东红脸王的传统戏《刘墉下南京》吧,虽是清朝戏,但服装依然沿袭传统,难道影响了整剧的观赏效果了吗?《窦》剧服装仍沿用传统的乌纱蟒带、罗衫褶裙,只是在色调和绣图上随本剧主题稍加改动,给人以亲切、随和之美。同样在道具和布景等方面,该剧也没有太大的铺陈,尽可能地删繁就简,整场戏的重点都放在演员的“演”和“唱”上,用戏曲的主要元素吸引了观众尽可能多的眼球,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该剧的主创人员做得很好。

     当然,再现下这个科技已进入各行各业的信息时代,声光电的表现手段在该剧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六月飞雪、血溅白绫、大旱三年、窦娥托梦等场景都展示了这些新时代特效带给广大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剧中人物化妆上的浓淡相宜、花而不俗、美而不艳也着实令我们这些铁杆戏迷们啧赞不绝。

     最主要的还是唱、念、演。

     窦娥,这一主演中的主演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悲凄、抱恨而争心不止、斗志不灭之感。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孀居女子,为了保全封建道德中女子的贞节,为了尽最大力量保护亲人不被伤害,宁可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向一切恶势力低头,何等的气节、不次于巾帼!演员用其激越的唱腔、极富深情的表演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人物内心那种忍恨但不屈从、冤亡也要抗争的精神脉络,唱到动情之处几近哽咽以致泣难成声,到此时我们再难吝惜自己的掌声。最难能可贵的是,《冤死》一折中那在现今上党梆子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大段昆曲,演员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激越高旋的唱腔把个千年戏曲人物精准地再现于当今舞台,唱功真正了得,我辈叹为观止。

     蔡婆,一个封建寡居农妇,其逆来顺受,忍却千般苦、只求一己存的心理状态最终被其媳窦娥的大恩厚义所化,这一思想情感变化过程被演员演绎的淋漓尽致。

         桃杌——一个见利忘本、逢源求进,视民如草芥、得势唯己高的贪官酷吏形象被演员用极富戏剧化的举手投足、腾、挪、跪、抖一一拨现给观众,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认识岂是一个“恨”字了得?唱腔上,桃杌一角也运用了较为轻松诙谐的“一串铃”,于谈笑间见生杀,由小人物现流毒,由此,一个势利小人更被刻画的入木三分。

     一袭白蟒、儒雅潇洒的廉官窦天章(为何称其廉官而非清官呢?我个人认为剧中窦天章本为窦娥之父,如非此层关系,窦娥翻案便可能无望,再则,再审张驴儿时,提到其是否色目人,该剧则“为”窦天章而推翻了桃杌审问时的“色目人”身份,从而为翻案减轻了难度、扫平了障碍,这一些可能是关大师身处时代非回避不可的无奈之笔,在此则牺牲了窦天章“清官”的“头衔”)一角唱词、表演虽不多,却也极具特点,特别是剧末那一大段对《窦娥冤》冤情始末的分析,真可以说是对一个黑暗万恶社会的彻底剖查,这也可以说是本剧移植的一大亮点——采用倒叙的手法,再于剧末点题,这样才有深度,这样才能体现出这是一个移植过来的剧目,而不是抄袭,更不是照搬。

     本剧音乐、唱腔整体保持了浓郁的上党梆子风格,并间有精彩绝伦的五腔之一——昆曲,主人公的唱腔运用传统的大板、四六、中四六、剁板等主要板式,直抒胸臆、动人心弦,听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美中不足的是在唱四六和中四六的时候,或许是“学院派”的唱法本就如此,也不知是“改革”所致,总觉得句头字尾稍感别扭,不是很地道。印象最深的是窦娥痛斥张驴儿一段,在一阵铿锵激越的经典音乐之后本感觉要唱紧剁板的,听到的却是几句(应该是)“改革”后的散板,突然有一种从峰顶骤然落到谷底的听觉习惯上的不适应,不过几句之后还是峰回路转了。戏曲改革应遵循本剧种的特色,这一点本就是共识,总体而言《窦》剧做的相当漂亮,真希望多出此类新剧、好剧。

 千年窦娥冤上冤

古往今来唱难绝

 移声变调情犹现

梆点铿锵余音环

 此曲本亦由来久

 几度未闻新腔填

 宁将万般融于戏

聆得清乐伴我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