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调泰斗赵清海
他被上党戏曲界称作“戏王”、“泰斗”、“一代巨匠”,深受观众喜爱,同行敬佩;他走遍太行南北,经久不衰,观众都以一睹为快;他的艺术作品雅俗共赏,农民群众常说“误了割谷犁地,不误群孩唱戏”,文化学者常道“三乐意班冠上党,梨园争学群孩腔”,这是何等的魔力?
赵清海出生在陵川县杨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好养活,给他取名群孩,意思是可以有一群孩子与其共同长大。出生不久,父亲便因病去世。
传说赵清海小时候,家里来了一位算命先生,在给小群孩看完相后,啧啧称奇,写下了四句话“天生好面相,理应做帝王;可怜与缺水,只能在草莽。”小群孩从小就跟大人去看戏瞧秧歌,常常瞪得小眼,目不转睛。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常常用高粱秆、玉米秆编成盔头,用玉米须子当髯口,在田间地头唱戏玩。过了十岁,小群孩的戏瘾越来越大,听见唱戏就十分兴奋,一到台下就要看到底,后来干脆整天待在村里的戏班里。面对家人的教训,他全然不理,而且越大越痴迷。十三岁那年,他的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给他收拾好行装,送他到城关去学戏。后来人们都说算命先生算的不错,赵清海当不了真的皇帝,在戏台上做个假皇帝,也算是应了算命先生的卦。
赵清海先在一个既无箱架,又无名艺人,被人称为“讨吃班”的乡下剧团学戏,他十分好学,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去山里喊嗓,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三年后,他又加入陵川庆云班,师从于名艺人徐全虎,苦心学艺。严师出高徒,几年以后,他的戏功有了突飞猛进,成为誉满上党的名角。此后,他驻过陵川三义班、凤台鸣凤班、平顺三乐班。在他三十二岁那年,和高平东宅村李甲午、李五德合伙兴办三乐意班(俗称东宅戏),在任掌班的二十六年间,他演技进入了高峰和成熟期,使东宅戏驰誉上党。
赵清海对上党梆子、上当昆曲、上党皮簧都有很深的造诣,唱念做打皆有独到之处。他表演真实细腻,注重心理刻划,一招一式都能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他在《一捧雪》中扮演莫成,当场能气得面如白纸,并能将笑中带哭的神情演的恰当其分。尤其是临死前的三声苦笑,第一声强作笑声,第二声声泪俱下,第三声泣不成声,使观众潸然泪下,台下“嘘”声不断。
在唱功上,赵清海行腔依韵,丹田有力,中韵浑厚,声情并茂。放之则高亢入云,敛之则悠徐迎节。而且发音清脆,吐字真切,悠扬婉转,慰贴自然。他在《打金枝》中扮演郭子仪,一出场,不慌不忙,泰然自若,器宇轩昂,落落大方。唱腔老迈中见刚毅,气恼里显抱怨。“校尉们把畜生解往殿里”,扬腔一句,宛如游龙腾空腔雷入耳。他演《清河桥》中的楚庄王,英武豪爽,倜傥风流。演《九龙峪》的杨八郎,《苦肉计》中的鲁肃都博得了观众的喝彩。
赵清海对上党梆子“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有研究,演啥像啥,四路不当。据上党梆子戏曲专家栗守田老师研究,能够代表赵清海艺术成就的戏曲有梆子戏中的《赏花楼》、《雁门关》、《混冤案》、《诓舟》、《五福堂》,簧戏中的《清河桥》、《五丈原》、《取荥阳》、《挂龙灯》、《一捧雪》、《牧羊圈》、《吓蛮书》,昆戏中《长生殿》、《赤壁游湖》、《瑶台会》等等。
在赵清海的精心管理下,东宅戏成为上党梆子戏界泰斗。三乐意戏班成为赵清海的巅峰之地。由于赵清海名声大,品质优,戏班里聚集了一批名角,诸如须生有曹二、薛补枝、郭金顺、廉明昌,旦角有赵永年(狗不吃),郭宝松(横河旦),大净有吴大路和李来孩,二净有马高升、赵德俊(金圪塔)等、小生有李不旦,曹月孩,丑角有韦小会、吴来成等,真是名伶云集,盛况空前。
他带领戏班闯豫北、跑绥远,上太原,受到了省内外观众的交口称赞。1934年,马骏(时任山西省禁毒委员会委员长),贾景德(时任晋绥绥靖公署秘书长),郭象升(时任省教育学院院长),邱仰浚(时任省财经整理处主任)等人,出于对家乡戏剧的无限热爱,组织上党名艺人在省城巡演二十多天,演出三十余场,声震并州,好评如潮。演出结束后,赠予赵清海题词为“涵盖一切”的缎幛。值得一提得是,在获得好评的八位名家的缎幛,其中七人皆以墨字书写,唯有赵清海一人用金字题写,其用意十分明显。1935年,上党艺员又一次赴并演出,赵清海又获得了“宫调泰斗”的美誉,从此奠定了他上党戏王的地位。至今,上党地区还流传着:“东宅三乐意,看了出火气,宁可一天不吃饭,舍不得误了一场戏”的顺口溜。东宅戏行了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盛誉。
赵清海还是一位抗日志士、爱国艺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大举踏进华北。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不断沦陷,无辜同胞惨遭杀戮,赵清海与全国抗日志士们一样,义愤填膺。1939年,在抗日救亡募捐动员大会,赵清海率三乐意班为大会义演三天,他本人还捐献现场带头捐出一百圆现大洋,用于支援抗日前线。
1939年,上党大地瘟疫流行。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二),东宅戏在虸台山(高平和晋城交界)庙会演出时,赵清海身患重病,不能登台。住在鲁村的国民党27军便衣队听闻赵清海的大名后,拔枪硬逼重病中的赵清海登台。赵清海知道原委后,不愿让别人代己受累,挣扎着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们既是冲着我而来的,就该由我顶着。不管怎么不能让大家受罪。再说,目前这么困难,完全是小日本侵略我国造成的,现在他们不管对我们多么无理,但总还是自己人,总还是抗日的军队,我权当是再做一次劳军吧!”说完,他让徒弟们给他端来汤药服下,然后硬撑着上台化妆。他唱了一出《忠孝节》,但终因体力不支,瘫倒在后台。赵清海在昏迷中痛苦地度过了晚上,第二天便溘然离世。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上党戏王赵清海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如不能再唱戏,宁愿死去”的誓言。他倒在自己挚爱的舞台上,犹如展示牺牲在战场。
噩耗传回东宅村,全村为之震惊,人人听了落泪。村里人赶往离村几里外,去迎接他的遗体归来,并看他最后一眼。三乐意的班员,上党梆子的名角,以及他的生前好友们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大家在东宅村海神庙的戏台上,挂起白幔,演出了他生前常演的名剧《五丈原》,用这样的特殊方式,向他的灵魂表示沉痛哀悼。
太原的贾景德、郭象升等人收到唁电,马上派人送来了挽联:
昆梆罗卷黄腔腔皆优,生旦净丑行行俱精,因赵君大戏始称宫调;
鼓锣钹梆琴样样全能,编导唱做项项都佳,去清海潞泽再无戏王。
赵清海走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永远告别了深爱着他的观众和他的未竟事业。
1983年国家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1987年国家编纂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都收有赵清海专条,对他的艺术成就作了较高的评价。
赵清海虽然祖籍陵川,但他成年以后大半时期在高平三乐意班任掌班,他的艺术活动特别是艺术辉煌时期大半在高平,死在艺术的舞台之上。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受到了高平人民乃至上党人民的爱戴,堪称艺术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