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梆子移植的创新
近几年,我市口梆子艺术剧院创作了多部以本地文化资源为原型的新编历史剧,也移植了国家舞台精品剧目豫剧《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和京剧《成败萧何》等。移植优秀剧目,与创作相辅相成,让文艺舞台丰富多彩,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团体加强剧目建设、适应演出需求所必然。有人以为移植就是照搬,照猫画虎学过来就行了,其实不然。剧目移植,应当是创造性的移植,否则将保证不了剧目的演出质量。
剧目移植的创新,要站位高,创新要立足于高品位,既在高品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选择好的剧目来移植,选择经过舞台实践和演出磨砺而趋于成熟、臻于完美的优秀剧目来移植。要悉心研究分析原剧作、原剧种、原班演出人马的成功之处,能移则移,能留则留,保证大样不走形,精华无疏漏。尊重原作,应当从剧本、音乐、表演、舞美等各方面进行审视和认知。审视越深入,认知越到位,创新就越能把握得准确,而移植成功的概率就会越高,如其不然就会适得其反。豫剧《程婴救孤》由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和京剧《搜孤救孤》改编而成,剧中主要人物程婴由原来的赵府门客改编为一名江湖郎中,他舍子救孤,不是因为忠于主人,而是不忍忠良之后再遭残害,小人物关心国家命运。我们移植该剧,着重在这一点上进行深入分析,调动艺术手段对其内涵作淋漓尽致的演释,把程婴这一小人物善良、刚直、诚信、侠义的多棱角性格充分的展示和凸现出来,把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现实比照意义的生动形象树立在口梆子舞台上,奉献给了爱好口梆子的观众,可谓景观亮丽。
戏曲剧种不同的根本标志是音乐唱腔不同。戏曲剧目的移植,重点在于音乐唱腔的再创造。戏曲剧目移植对音乐创作的要求,应当是既能保持原剧种音乐唱腔体现出来的节奏、旋律和氛围,符合戏剧情境,适应演员在现定情境中情感情绪的表达,又能充分体现本剧种的风格特点,移植为口梆子,听来必须是口梆子。据剧院音创人员讲,移植剧目的音乐创作比新编剧目的音创要更难,比如其他剧种的唱词,字数、字韵的平仄关系往往与口梆子不同,设计唱腔时就必须大胆革新;再如演员条件不一样,嗓音素质和擅长不同,唱腔设计者就必须了解演员,与演员合作。正因为有上述这些难点,移植剧目中音乐唱腔设计恰恰是应当着力创新的所在。
着力在发挥演员特长上创新。一般来说,无论是哪个演员,也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好演员,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移植剧目,要注意发挥本地演员的特长,扬长避短。唱腔是这样,表演也是这样,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移植《铡刀下的红梅》时,鉴与演员们皆为舞台新秀,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且擅长现代舞蹈,所以我们大胆地将舞蹈引入戏曲化的表演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