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每次看完戏回到家,思绪万千、难以入眠。胸口堵的慌,就好像没有出透这口气一样,让人看的不过瘾。
打记事起,就常听父辈们说:“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但是现在却成了演员是傻子,戏迷在台下反客为主成疯子了。难道说戏迷真的是被台上的表演感染的疯了吗?我敢肯定的说一句,不是,好多时候是起哄起疯了。记得小时候看戏,台上的演员演的那叫个带劲儿,是真的演疯了,不管是文武戏能把台下的观众看的傻了眼。和好多老艺人们谈起现在的上党梆子,听到的都是为了上党梆子的前景担忧。
现在的剧团的灯光、布景、服装、化妆,可谓美矣!但是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常言道:没有好演员但有好观众,天天看之,古与今、老和少、好与坏加以比较。曾和专业的演员说让他们多看看老艺人们的表演,但是,得到的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说什么:“太老了,太土了”。当然,你们若和戏迷相比强了百倍,但是若与老艺人们相比,差的何止千里?根本不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老而改之”之理。
首先:谈谈戏曲之过场。
老艺人常有“输戏不输过场”之说,先不说主角,单表一马僮,在过去老艺人表演的时候,你可知过场有多少否?听我慢慢道来:主人要出行,马僮要备马,
第一次出场,牵马(拿马鞭)而出拴于马桩;
第二次出场,捧盆装水而洗马身;
第三次出场,拿梳子梳马之毛;
第四次出场,拿鞍附于马背。
这样才有请主人上马而走。现在呢?马僮两个跟头翻出主人已不知去向。
一个马僮尚且有如此多的表演程式,更何况主角乎?
其次:再说戏曲之唱腔。
上党戏曲网《谈艺说戏》之《浅谈戏曲唱腔写意化》,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我深有同感!闲暇之余静下心来观看《头场》,当你担心演员高音上不去的时候,演员却用略带嘶哑的声音上去了,那种韵味,那种残缺美,更令人回味!吴婉芝老师和郭金顺老师都是如此。再听听现在的唱腔,都是一味的追求高音,反而失去了它的韵味儿。吴婉芝老师和《头场》里演员的唱腔,大家有时间的话去细细品味一下,那个韵味儿真叫个美。
过去的唱腔是听味儿,现在的唱腔是听劲儿。华而不实!
再者:说说表演。
看徐天昌老师和赵福政老师演的《牛岳路遇》和二黄《巧会虹霓》,还有徐老师演的《天波楼》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李金土老师的《刺忠》和《杀狗劝妻》这才是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就好像人物附在他的身上一样。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再说西调张海臣老师的《海瑞告状》和《调寇》,感觉张老师不是在演戏,而他就是海瑞和寇准。好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是用心来塑造人物,在某些细节和小动作上来刻画人物。
上党梆子的传统东西丢失殆尽,真的希望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来为咱们的家乡戏曲做点什么。希望能够挖掘点上党梆子的传统东西,来留给子孙。过几年,老艺人一作古,悔之晚矣!
现在的梆子其实就是京剧的翻版,视京剧为榜样,把上党的传统东西认为是老斗,老土,弃之不用。
现在有的演员已经飘飘然了,其实他们就没有见过传统,就不知道传统,何谈敬畏。真的希望有的演员多看看老艺人的表演,把里面精华提炼出来。真正做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呼吁演员脚踏实地而行,你们任重而道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4 17:19: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