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找回渐已失传的童声
——谈上党戏曲的伴奏
童声,是原生态的亦纯亦净之音,最美也最真,我们上党戏曲的童声,您在哪里?好久就想谈一谈伴奏的问题,这样的感受好长时间了,现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以前欣赏了中国上党戏曲网中发布的老城区团和老高平团留存的几位艺术家音、影资料,今天又欣赏了张诚善老师的郭子仪和国,感觉上党戏曲还是原汁原味的老伴奏最好,耐听、饱满、韵厚,令人陶醉,声音的分贝虽然不高,但是几样乐器都听得清清楚楚、悦耳动听。
还记得是2009年,看上昆《长生殿》来晋城演出,笛子、筝、琵琶等演奏样样清晰婉转,一样不多一样不少,配合默契,显得非常古典高雅,一点也不乱也不吵,很是优美。如今仔细品味着老城区、老高平团艺术家们的伴奏,竟然也得到了这样的享受,老祖宗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奏听起来很是高雅和优美,几乎每样乐器都能听到,且丝毫不喧嚣不吵闹,甚有回味,而这正是现在各团伴奏不能完全带给我们的器乐享受!
奥,平时听惯了当代剧团的演奏,觉得很给力,以为就是流传数百年至今的正宗上党音乐,今天才发现眼前的她就像被误做了美容手术,距离她美丽的本来容颜已经很远了。竖起耳朵细细鉴听现在的伴奏,(且不说打击乐器)好像只能听到像小提琴一样的头把的声音伴着棒子以及微弱的月琴声高昂的鸣响,至于二胡、呼胡、笙、笛子、阮等...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有的小团增加的倒是不少:电子琴、大提琴、小号…..等洋器应有尽有。在我们的舞台上民族乐器逐渐在失声,究其原因,不过有二。首先,客观上是由于目前剧团均是通过音响、话筒对几样主要乐器的进行扩声,因该扩声方法不是根据乐器本身的音高分别扩音,而是在乐队中间集中放几个话筒总体扩音,方法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其它乐器的技术性失声,其它辅助乐器无法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应该还有主观的原因,就是我们当代的戏曲工作者对上党戏曲音乐自身的认识及改进方向的正确选择上出了偏差,也许认为老器件太土,洋乐器洋武,故采取“抑中扬西”的办法加以“改进”,导致育出的新品种土不土、洋不洋,不洋不中,长得歪瓜裂枣,克隆出怪胎。其实,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其自身的独特性才是该文化存在延续、获得认同、特立独行、不消不灭的合理性内因和真实性源动力,妄自菲薄、盲目效仿只会导致丧失自我文化的贞操、失去自我文化的独有魅力。
仔细思量,上党戏曲伴奏乐器毕竟是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优胜劣汰,经过无数先人乐师精心筛选才流传至今的,因此每一件乐器必定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曾看到过这样的资料,是说解放前北平民众看到进京的上党戏曲班社表演后,一致称赞上党戏的乐器种类繁多、搭配效果强大,拥有比其它中国地方剧种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在内都要多的民族乐器,能演奏出堪称中国民族“交响乐”的雄壮乐曲。究其原因,因为上党梆子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丰富的声腔、表演、器乐等历史遗产,都彰显出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魅力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上党梆子器乐结构的形成,主要来自上党地区独特的戏曲生态和五种声腔同台共演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清代雍正年间国家政策对上党八音的规范,客观上引发了上党梆子器乐在体制和规模上的定型,也促进了上党梆子器乐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上党梆子器乐是在梆子腔器乐结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昆腔、罗腔、卷腔、簧腔在器乐结构中的经验,由此兼容并包,逐渐成为集上党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大成的音乐艺术母体。它们是集成了混响合声、高低结合、分工协同、应情设置的诸多考虑,诞成为一支芬芳馥丽的国粹奇葩。
就像京剧、昆曲中平时演奏中没有电子琴一样,请大家共同努力,让电子琴远离上党戏曲!让所有上党戏曲原有的丝弦类乐器重新回到舞台,把那久已远去、渐渐失去的童声,且让我们自己找回来。
不妨由有关部门出面或热心的发烧友们自发,将原汁原味的母体乐器悉数找回,在原有音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扩音设备进行单独扩音,就像现代音乐配器的流程一样分别调试,只致产生最佳的几种搭配效果,供群众们选择和辨别,最后筛选出最佳的、定型的伴奏方式,展现给现在和未来的人,让古老的民族乐器鸣奏出中国上党戏曲最美最好的声音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