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振兴本地戏剧的建议 3


  共有456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振兴本地戏剧的建议 3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振兴本地戏剧的建议 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4 14:42:02 [显示全部帖子]

4、《骂殿》(潞城红旗)

第一,赵光义登基后,让文武官员朝贺,杨继业未到,后被传来,潘洪奏本要宋王把他绑了切头。宋王准。潘又立即说不行。反复太快。查京剧,则先没有说要切头。京剧的安排比较好。

第二,两太子喊国母出,说:“老父王宫院丧了命,无道叔王把基登”, 国母出来后,唱:“一听说老王爷丧了命,怎不叫人痛伤情”。这里好像国母对于赵匡胤的死毫不知情,但在后来的唱段里就说到赵匡胤是怎样被赵光义和潘洪害死的。这里显得矛盾。应当修改。

还有,国母为什么是在寒宫住?在以前看过的演出中,国母好像是穿黑衣,好像二王子也戴孝,现在怎么都没有表示?前面已提到有守灵的事,难道他们母子对此真的一无所知?

第三、唱词中几次有“ ... 上殿讨江洪”的说法,但查多种资料,未找到“江洪”是什么意思。想来,也没有谁懂。从内容上来看,就是后面的“讨家邦”。是否可以直接改成“陶家邦”?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6 14:55:08 [显示全部帖子]

首先谢谢你的评论。

本人不是戏剧专家,也非真正的戏迷,只是对本地戏的剧本和唱腔有兴趣。只是想为振兴咱们本地戏剧出点力而已。可改则改,没有必要改则照旧。不要太激动!

关于京剧中,潘洪奏本的台词,你可参看:file:///F:/中国京剧戏考%20-%20豆丁网%20ma%20dian.mht

本人还是在50多年前看过可能是平顺县的剧团。印象不是太深了。请谅解。

你对本地戏的振兴没有什么看法吗?如有,也请谈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9 13:59:55 [显示全部帖子]

看来老包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发挥你的特长,写点有关程式上的文章,给大家看看,提高一下普通戏剧爱好者的欣赏水平。也不妨写个“欣赏指导”。

有空,我也会继续在网上看戏和做剧本的阅读方面的事,最好将能在网上看的戏全部核对一下。这多年来,至少在最近的55年中没有人做这方面的事。有人关注比没人关注好!

关于改进的问题,我想“主义”“思想”都在“与时俱进”,难道戏剧不能推陈出新吗?京剧改为有管弦乐伴奏不是也有它可看的地方?下面是有关《卖苗郎》部分看法:

6、 《卖苗郎》(潞城红旗)

戏演得很好,情节很感人。看演出时几度落泪。

台词方面:

第一,第一场中军爷对天“盟誓”。查字典和有关资料,“盟誓”的意思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如人或国家之间建立某种结盟关系的行为,如男女结为夫妻、两人或多人结为朋友,乃至国家之间结为盟国等。如果是个体,未与他人结成某种关系,则当为“起誓”或“发誓”。

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

第二、军爷说要把苗郎带到“南京水西门”。根据前后台词的内容,可以肯定故事是发生在北宋时河南太康和都城开封(东京汴梁)的。当时的南京被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到朱元璋在此建都时,才改为南京。所以“南京水西门”应为:”江宁水西门“才对。

第三、第五场中,苗郎突然成了“千岁”,唱道:“我苦读诗书和经典,满腹经纶定河山,金殿试才龙颜喜,......人称千岁天下传。”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当年的科考中是得了状元的,否则不会上到金殿。他应该是当年的“新科状元”。

但是在第六场他问母亲要告谁时,她说是告“新科状元周文选”。后面苗郎有“请前科状元过府议事”的台词。看来这里有了矛盾。

     这里有些问题:在科举社会,虽然父子两隔年中得状元也可能是有的,但从前面故事的发展来看,似乎太突然。从十多岁的苗郎被卖到爷爷和娘受害,到周文选中状元,到苗郎当上千岁,到受理状子,这个时间有多长?是否可以用字幕的形式打出来?

    还有,在那个时代,如果参加科考的话照理应该填份申请表,说明籍贯、文化程度和性别等的吧?如果中了状元,还有考办要先发通知,派公差上门报喜,如我们知道的《范进中举》,中了一个举人尚且要派公差报喜,何况中状元?怎么在太康的家人没有收到录取通知呢? 同样的情况,还有《秦香莲》。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