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跑李寨看了永年西调《潘杨讼》,的确是原版的,说原版,是听人说这个本头从创作推出时到现在,永年西调基本上没有改动过,看了以后,的确不虚一去。反观我们的上党梆子《潘杨讼》,各个剧团在演出时却都发挥了不少,例如有的没有《吊孝》和《告状》两场,直接就是呼丕显到达《边庭大帐》,没有告诉观众前因,有的名字干脆就叫《下边庭》,呼丕显却只出来这一场戏,观众看到的后果却是寇准断案,在此,想提示我们的各个剧团要注意维护剧本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永年西调剧团在以前经常来我们晋东南地区演出,不少村庄都留下过他们演出的足迹,小时侯去长治赶七月初一会,看到过他们演出《海瑞告状》,只是这几年不多看的到,前年去潞城还看过一次《八郎刺萧》,这三个本头是西调的三部经典剧目,西调的娘家在太行山上,一听唱腔,基本上与上党梆子相同,老旦、青衣、花衫的唱腔最接近,变化不是太大,而老生、小生的唱腔有不少差别,也是的,经过几百年在河北平原的洗礼,有了几许婉转,也是正常的,尽管没有上党梆子老生、小生唱腔高亢、激烈了,但还是遵循了上党梆子的音律。
听老戏迷讲,上党梆子过去没有《潘杨讼》这个单独的剧本,过去连着唱好几本,从《两狼山》到《六郎告状》再到《下边庭》和《松林除奸》等,让寇准来断这个官司,就是为伸张人间正义,昭雪杨家冤情,歌颂保国忠臣,鞭挞祸国奸佞,寓意十分深刻,据说以前梆子落子都唱,很有教育意义,永年西调当年创作《潘杨讼》这个剧本很好,浓缩了精华,祛除了冗长。我们的上党梆子《潘杨讼》,是著名的上党梆子艺术家郝同生先生在70年代末给晋东南地区一分团排练的,这个戏借鉴了永年西调同名本头,在此基础上锤炼成了我们30多年的经典大戏,特别是著名的“同声腔”-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30年来在晋东南几乎家喻户晓,成了观众戏迷检验各个剧团扮演寇准这个须生水平好不好,行不行标准的一把尺子,永年西调的-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虽然与上党梆子的有不同,但也非常好听。
西调《潘杨讼》在情节安排上比上党梆子的《潘杨讼》要细腻很多,从最开头到最后尾声,所有的结构(包括唱,念,做,打,一个招式一个步伐,一句唱词一句道白,好象都非常讲究严谨和细腻,因此,昨天的戏演了三个小时多,音乐、鼓板传情达意感很强,我在想,是否我们的上党梆子在传入直隶平原之前,也是这样的?或者说,应该是传到永年以后,他们逐渐演变了上党梆子的一些程式?起码是汲取融合了当地的不少声腔乐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如果不是这样,西调就还是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也就不是上党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