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窦娥冤》长治文艺学校
文字方面:
罪难禁受 —— 这几个字搭配有点拗口,或许是“难免受罪”好些?
一碗将将好 —— 似应“一碗刚刚好”。原意是说吃一碗羊汤就正好。“将将”应是大部分上党地区人的土话,比如:JIANG(将)才, JIANG JIANG (将将),也即普通话里的“刚才,刚刚”。
击堂鼓金牌势剑从头摆 —— “势剑金牌”, 在元朝的剧本中多次看到,但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应该是与“尚方宝剑”类似的东西吧?
顺便介绍两点:
色目人——即眼睛为蓝绿黄等色的人种,比如欧洲人或阿拉伯人。
长治——台词中有“长治久安”,在作为地名的时候,”长治”应读“长CHI(池),而非读”长治ZHI”。这在平顺、潞城和壶关一些地方到现在还是这样读。只是由于没有卷舌音,而且Q和C 不分,他们读“长QI(池)”.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读,就不了解了。
其它:
一是灯光太暗,不能因为制造悲惨气氛而将整个舞台变得黑洞洞,不见五指,比如行刑,当是白天吧,怎么可能是漆黑一片?还是应该让观众基本看清楚人形。不能把灯光变幻看得太重!
二是婆婆的化妆年轻了一些,因为她的唱词里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里是满头黑发。
三是将改编剧本中的“第一折(并楔子)”去掉了,所以窦天章和他女儿窦娥的身份,一时让观众摸不着头脑。“第一折(并楔子)”见后面的附件。
四是窦天章的化妆似乎太老,从原剧本中的台词“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儿送来与婆婆”可以知道,他十三年前当是二十来岁。此时已满头白发,少也有60了。或许他受了大苦大难?
五是一点疑问:父亲窦天章在13年前进京赶考,如果皇榜高中,照理应该锦衣还乡才对,那就应该知道女儿的情况,怎么13年以后才作为廉政书记到楚州查案,还是由于已经做鬼的女儿坚持不懈地将该案卷放在他手上,才使女儿的案件重新被审查的呢?即使没有高中皇榜,是否也应该问问女儿的情况如呀!?再者,如果早知道父亲是中央大员,将这一情况告诉审判官,他还敢胡乱判决吗?不知是否元戏剧家关汉卿老人家疏忽(替古人担忧!),还是改编者的遗漏?
六是对白和唱词都用普通话,一点本地味也没有,这让人感到遗憾!
这个戏我在1959/60年在长治专礼堂看过晋南一个蒲剧团的演出。当时年龄小,但那个惊天动地的悲苦还让我记忆犹新。
长治文艺学校能够演到这个水平,也是很值得称赞。不知主演宋丽丽和董朝前(?)是否他们学校的老师,抑或从其它剧团借来的?宋丽丽的唱腔中仔细听有点送气的感觉,如果能借鉴京剧程派的演唱方式,或许她会创造一种唱法,成为上党的李世济?
剧中的音乐相当不错,借用了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还有第六场里似乎还有用“昆曲”的调子。音乐创作很用心,只是还有点不习惯,好像是看别的戏种。戏里还有电影艺术在里面。上党戏还是有前途的!
附件:第一折(并楔子)接下页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