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四弦书”是继上党梆子、上党二簧、泽州秧歌之后,植根于泽州土地上的“地方特产”。因“四弦”是该曲种的主乐,故此得名“四弦书”。演唱“四弦书”时是以四弦、三弦、胡胡为主乐伴唱,而不用大鼓、钢板。用行话说,音乐基本上是光用文场,不用武场。“四弦书”与其他县的曲种比起来较为丰富。
泽州四弦书是起源于泽州,流传于泽州县全境以及晋城市所辖周边县(区)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据说在清朝道光年年间(1821--1850)已经形成。主乐是四弦。原来由一人坐唱。民国年间变为多人对唱,有了三弦、胡胡、二把等弦乐加入。1958年主乐改用二胡。有[七字腔]、[十字腔]、[三倒板]、[哭板]、[紧板]等不同唱腔,传统曲目有《红罗山》、《烈女传》、《五女兴唐传》、《杨八姐游春》、《凤仪亭》、《姜太公卖面》、《吊煤山》、《小姑不贤》、《汉高祖过芒山》、《偷石榴》、《馋老婆害孩》等。
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发展,泽州四弦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我市人民群众的喜爱。
上世纪70年代走红的泽州盲眼老艺人袁小迷对“四弦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个人手脚并用可以同时演奏八件乐器,既丰富了“四弦书”的音乐表演形式,又不增添人员,鼓、锣、钗、梆等齐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袁小迷等一代曲艺人创作并演出了《鸭绿江》《打运城》《一贯道》《三战狼窝掌》《计划生育好》等。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四弦书”在泽州仍受群众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度受到当地人们喜爱的泽州四弦书被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后继无人,会唱的专业人士很难寻觅,现在正处于经营非常困难的窘境。为了保护与抢救泽州这个濒危曲种,由泽州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县群众文化馆承办,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泽州曲艺小段选粹》于2011年元月20日正式问世了。《泽州曲艺小段选粹》共分两个光盘,13个精彩小段,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段子。其中有泽州鼓书《万年》、《小拜年》、《弟兄仨分家》、《黑丫头》、《刘家坪上两兄弟》、《反话》等6个经典剧目(段)。另外,泽州四弦书《十月怀胎》、《缝朵锣》、《劝世人篇》、《二老比子》、《十二月》等也被选入其中。著名泽州四弦书艺人陈栓发、鼓书艺人陈小军、郭小强将为本次录像演唱,青年四弦书艺人马莉在录像中也将有精彩表现。这是泽州曲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泽州四弦书于2007年1月12日列入晋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09年4月24日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5月23日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313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3140.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7 15:46: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