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闲说上党戏的传统与创新


  共有1601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闲说上党戏的传统与创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留剑闻霜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93 积分:12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2 21:06:16
闲说上党戏的传统与创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5:40:43 [只看该作者]

 

     记不清是第几期的《我爱上党戏》了,就是后面的专家献艺环节,由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陈素琴老师演出的《陈圆圆》的一段长唱。“流落在红尘中无边无岸”。当时,和我一同在看、对上党戏也比较爱看的妻惊叹:“这就不是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哪有这么好听?”我笑笑,让她先看。等着陈老师在凝聚心神,平稳的声态中缓缓泣诉完陈圆圆的缘世心境后。肯定地说:这就是上党梆子!但——应该是经过创新改革后的唱法。

     在这里妻所谓的上党梆子只是她平常所看及所听到的,耳熟能详较传统的上党戏。而她的一句惊叹,其实不经意间已然是传统和创新两种理念的碰撞。

      传统和创新,特别是上党戏的传统和创新,是一个多年来萦绕在广大戏曲关爱者和从业者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并且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牵扯。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痴心、厚爱固守心态,又有对创新的企盼、期待和希冀。厚爱多了有溺爱的成分,希冀多了有偏爱的理由。甚至形成了两种声音,支持与反对。并且这两种声音的交锋就每个人的心里偏势变得甚为激烈。当然了,也甚为坦荡。

      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两者之间一点都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两种理念形成融合,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两种理念互相抵触,便会相互牵绊。创新制约传统的生存,传统拖曳创新的脚步。特别是有些观众和戏迷在面对经改进有所创新的剧目时,往往对新的横加指责,牢骚满天,认为是摈弃 传统,听不到上党戏的味。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就我们的上党戏而言,无论怎样的改革创新,不总是建立在上党戏的根基上,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植入了新的元素。有谁相信上党戏曲在目前基础上,谁能够做到完全的脱离,根本的抛弃。就我们的上党戏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而言,它的味道怎么着也是传统基础上的滋生。我们要相信,创新只是到传统的过渡。两者只要相互渗透,传统会在创新的动力下延伸,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千万不敢借保护传统之名,一昧地固守传统。传统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会消弱自身的生命力,束茧自缚其正常生长,制约其健康发展。生不成抵触。 生命力会非常的弱。自然法则对于上党戏来说并不为过。其实说到底,创新就是一个到传统的形成过程。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

      试看上党戏的发展进程,又何尝不是在这样的外力下生存生长,继而发展成今日丰硕的喜人局面。有人曾风趣地说起过上党梆子的“近代史”,说是到省城或某外地方演出,往往是拿较能代表上党梆子演出水平的传统剧目杨家戏和岳家戏,有的观众或专家在看的过程中就感叹了:“上党戏,上党戏,我看就是上当戏!锣鼓家伙咚咚锵锵,不是杀人,就是打架。”我们知道,这“不是杀人,就是打架”其实还真是我们上党戏传统经典的剧目。外人的评价虽然有他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但这些评价也确实是上党戏当时初为人理解的真实写照。现在返回来再看今天上党戏的喜人局面,结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今日还会听到那样的评价吗?从当初的“上当戏”到今天的上党戏,这个过程是不是有了创新、改革的因素。不说其它,就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5:58:04编辑过]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留剑闻霜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93 积分:12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2 21:06: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5:45:44 [只看该作者]

道白,用晋东南方言来说,不打字的情况下,有几人能听懂。试想,当时第一个用普通话道白的人,在当时应该就是一种创新,只是不知当时有没有非议,说他脱离了传统,没了上党戏的味?有兴趣的戏迷不妨找资料听听三十年前的上党戏和今天的作一下比较,听听唱腔上,伴奏上是不是有了些少许的变化。

     今天,我们的众多有识之士经常呼吁,上党戏走出去,走出晋东南,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如果我们在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状态。以传统的姿态走出去,会不会就像一个每天吃珍馐的人改吃玉米面窝头。一半顿还行,多了受不了。这样即使走出去,又能走多远。京、豫、越等剧坐着飞机全国满天飞,一不小心飞到了国外。而我们坐着马车载着传统出去让外人被动的接受。会不会走出去以后,绕了一大圈返回来,上党戏还是停留在原地,外面的天空中依然没有上党戏的声音。

    在这里,我想提到两位人物,张爱珍老师和陈素琴老师,说起张爱珍老师,“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能提到上党梆子就能提到张老师,张老师俨然就是上党梆子的化身,她的名字近乎和上党梆子齐名。在张老师的“爱珍腔”唱出后。不用说当时人们的评价,就今天人们在盛赞“爱珍腔”的同时,不是依然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吗?特别是《杀妻》上演后,张老师臻熟的唱腔多多少少脱离了一些传统,圈内干戈四起,不停声讨。民间赞赏一片,歌声不停。正如一次戏迷大赛上主持人肯定的一句话:《杀妻》就是上党梆子的流行乐。不知是张老师成就了《杀妻》,还是《杀妻》成就了张老师,肯定一点的是,《杀妻》升华了上党梆子,在上党梆子的发展史上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让上党梆子变得更好听了。大家都说,经典就是流行。张老师的《杀妻》今天不是已成了上党梆子的传统经典份?我们在忧虑着上党戏没有年轻人接班,呼吁上党戏进校园,进基层,让年轻观众接触并喜爱上党戏。殊不知,一出《杀妻》吸引了多少年轻观众,又有多少观众因《杀妻》上升为戏迷,继而成为今天的活跃票友。相比之下,那些空洞的高喊是不是多了份徒劳,远没有一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有许创新,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好听、好看的戏来得更有实效。再说陈素琴老师,个人认为:陈素琴老师是继张老师之后近年来第二位对上党戏赋于新知的人。第二位在上党戏剧坛上掀起新风的人。但恐怕也是受指责较多的人,这就是有些观众戏迷口中的“她唱的就不是上党梆子”这一事实。在陈老师的《陈圆圆》《风雨行宫》上演后,可谓褒贬有加,说好听的固然有之,说不是上党梆子的同样有之,但无论是否,上党戏剧坛上又多了一种和传统不一样并有别于张老师“爱珍腔”之外的“素琴调”。并且是听起来余音滋延,入耳动听!不知道圈内有没有认可的声音?但戏外有些观众戏迷“她唱的就不是上党梆子”的声音到今天依然不绝余耳。也许是陈老师的唱有逆了传统,但这样是否赋予了传统新生力?是否尝试着让古老的上党戏曲艺术以新的声音走进了时代?走近了观众?有的时候真希望上党梆子就和京剧、豫剧等其它剧种一样,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剧坛繁荣,观众众多。就像人们认可了“爱珍腔”一样肯定“素琴调”。那我们的上党戏坛,不是更多一份鲜艳吗?张陈两位老师,两枝梅花。我们上党梆子戏曲的佼佼者,我们为什么要狭隘地说她们或其中的一位唱的不是上党梆子呢?由此联想到上党梆子的“昆、梆、罗、卷、黄”五种唱腔。到现在其中的昆,罗、卷近乎绝迹。恐怕再过时年只是传说。我在欣赏“黄”戏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一个想法不知该问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5:50:24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留剑闻霜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93 积分:12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2 21:06: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5:53:18 [只看该作者]

 

“黄”戏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有没有人说它根本就不是上党梆子呢!

       我不知说这些合不合上党戏的逻辑,在今天我们为上党戏的传统和创新以每个人的心里偏势为此量体裁剪时,请把这一些交给观众,观众是戏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请把这一些交给时间,万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枝生旁杈是必然,但去璞存真更是必然。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心态豁达大度地来对待上党戏剧的发展,以及有过创新生长起来和生在生长的 “素琴调”等等还有在萌芽中的其它,也许,正是由于一缕丝弦的变化,几声腔调的变革。赋予了上党梆子新的内涵。

       如果再次说起传统和创新的两者关系,我想这样说:

       为了上党戏的发展,创新是必须的。

       为了上党戏更好的发展,传统是绝对不能丢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5:54:47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留剑闻霜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93 积分:12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2 21:06: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6:02:22 [只看该作者]

 

       个人不太懂戏,概念上的混淆和不公之言属本人浅薄看法,所言事和人绝无针对之意,

   看后者请一笑而过。属闲聊之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冯如松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黄沙山人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544 积分:3887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4/4 22:06: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7:36:50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两句说的好,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两者是不能够偏废的。

虽不能全盘否认陈素琴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她的创新,她对上党梆子的热爱,她的劳动成果首先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反过来,我们还是要认识到陈素琴老师创作中的需要打磨与改进的地方,戏曲,可以借鉴,可以创新,也有包容,便如上党梆子中的五个声腔,各成系统。如陈素琴老师的《陈圆圆》,里面加了一段昆曲,这就很恰当,但是在《风雨行宫》中的头发舞,《西沟女儿》中的已去世李顺达从舞台上墓园布景中的白烟中走出来,这就有点突兀了。

所有的戏迷认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创新要基于传统,这样上党戏才可能仍然是上党戏,如果硬生生地嫁接或者杂交叫做创新的话,估计大家都不会认可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7:37:44编辑过]


忙处抛人闲处驻,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真水无香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321 积分:2089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2/24 17:02:4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7:55:15 [只看该作者]

俺喜欢说真话,随便说几句:

 

一、《杀妻》的产生有它的历史背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各行各业求新、求变,上党梆子也搭上了时代列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张爱珍老师,凭着扎实的唱腔基础和甜润的嗓音条件成功了,而且是轰动性的成功。《杀妻》之后是《两地家书》等,一口气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当时省文化厅的外部环境也是相当的好,振兴山西戏曲一时成为全国文化的焦点。但后来的路子稍失偏颇,直至《塞北有个佘赛花》为止。在张爱珍老师的几个改革腔剧目中,《杀妻》是最成功的,是其它剧目无法代替的。诚然,作为上党梆子新腔的探索者,张爱珍老师的成绩绝对不可否认。

 

二、陈素琴和张爱珍老师,确实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无法比的。时间不会再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爱珍腔”已经够了,不需要再有“素琴调”。不要想着创造什么腔、什么调,踏踏实实演戏就是最好,到一定程度观众自然会给冠名某腔某调。

 

三、传统和创新是相对的,发展是上党梆子的方向。但是怎么发展,创新到何种程度需要打个问号。传统也不是完美无缺,要想好的发展,必须削角改良,记住是削角,不是挖心,更不是换本。创新也不是万能,没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如不创。允许适当改革,但不能脱离根本。什么是“移步不换形”?这就是“移步不换形”。

 

四、正确认识传统,科学看待创新。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唱腔,似乎感觉没有现在的丰满?原因之一,以前乐队使用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节奏和音高,修饰不足,现在的简谱是比较科学的。还有原来的锣,当年赵树理把上党梆子中的锣给换了,换后要比原来的好听。我们要求尊重传统,不是要求回到过去的工尺谱,不是要求回到过去的气灯时代,而是要求把最基本的上党梆子味道要表现出来,要听后还是这个味儿。如果没有头把、没有跺板、没有四六,上党梆子也就不叫上党梆子了。再说创新,创新不是去耍嗓子,不是比谁拖腔长,不是比谁能一下子上到一个八度。梅兰芳也强调要创新,但梅大师是怎么创新的?是小心的,是谨慎的,是尊重观众需求的,是没有脱离根本的,更是步步为赢的。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五、上党梆子不需要走向全国、全世界。地方戏就是地方戏,而且是由晋城、长治两个地市支撑的地方戏,和豫剧、黄梅戏、越剧等地方大戏是不能比的。当然出去观摩、交流,还是需要的,这是为了上党梆子更好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9:43:32编辑过]


书画培训 国学启蒙 梦想夏令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味汉子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热心奖
等级:青蜂侠 帖子:1381 积分:948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2/20 16:42: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8:42:52 [只看该作者]

各抒其介,畅所欲谈,论坛就需要这样的帖子和回辩,说真话谋发展,我们的上党戏才能有所发展壮大,弃其糟粕吸其精华,留住我们的根,滋润新元素,我们的上党戏才不会被淘汰。


没嗓也想唱,迷了堂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赵州桥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53 积分:55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6/13 15:59: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8:42:54 [只看该作者]

水水说的好,冒昧地这么叫,见谅.个人以为陈素琴的戏太难听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马莉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90 积分:3884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3/12/10 17:55:2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9:01:05 [只看该作者]

   水,说的很有道理,可以作为戏曲评论家,对上党梆子的传统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很有见地。顶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真水无香
  10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321 积分:2089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2/24 17:02:4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9:40:2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赵州桥在2011-11-1 18:42:54的发言:
水水说的好,冒昧地这么叫,见谅.个人以为陈素琴的戏太难听了.

也不能这么说,只是觉得迈的步子有点大了,陈的形象、身段、嗓子等唱戏条件很好的。



书画培训 国学启蒙 梦想夏令营
 回到顶部
总数 44 1 2 3 4 5 下一页